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仲夏的苏州,万物繁茂,生机勃发。
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团走进苏州,探访生产一线、触摸创新前沿,共同感受这座创新之城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奋发追求。
在企业车间,制造设备插上数字化翅膀,释放出“智造”新动能;在科研院所,一项项紧贴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进,铺就产业新赛道……
苏州正以独特的创新实践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1-4月,苏州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08亿元、同比增长6.6%,固定投资2045亿元、同比增长5.6%,进出口总额8033.7亿元、同比增长10.1%。
向“新”而行,以“质”逐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苏州肩负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职责,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矢志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协同作战——
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让科技创新更加活跃?苏州的答案是:发挥超1.5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4台布着复杂线路、约一层楼高的机器正在运作。“这是高精度磁控溅射镀膜机,用于生产光通信中的关键部件滤波器。”苏州岚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余桂龙说,企业落户研究院后,不到一年就交付样机,生产效率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倍。
短时间内出成果,离不开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的支持。在研究院,除了一家家光子企业,还能看见微纳光学、封装测试等共性工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有了需求,只要上下楼的工夫,就可以找到相应服务。”执行院长李侠说,研究院还组建市场团队、财务团队等,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平台、运营等全流程服务,已帮助12家突破光子产业“卡脖子”技术的高科技企业走向市场,累计估值超30亿元。
更好支撑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苏州用好科研平台“最强大脑”,孵化了一批“硬科技”企业和前沿创新成果。苏州还创新思路做法,在光子、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培育出一批科创联盟,促成同一领域各类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协同作战,让科创平台从服务企业迈向服务产业。
这几天,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孙明月忙着为企业和科研团队牵线,开展联合攻关。“我们一边连接企业的技术需求,一边连接院所、人才,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将行业技术需求‘引上来’,创新成果和项目‘落下去’。”孙明月说,研究院已征集到500余项企业“悬赏”解决的技术需求,与高分子、金属材料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100余家联合创新中心。
为了让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今年以来,苏州加速推进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工程等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支持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个最高5000万元项目支持;举办创新大会、科研平台“互学互看”等各类活动;组织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120个创新联合体,围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等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不断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苏州聚焦创新链补短板,在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的营造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蔡笑天认为,在创新链的前端,苏州通过引进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弥补科教资源短板;在创新链的中后端,又打造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帮助下游产业需求与上游技术研究对接,有效降低中试环节风险。
错位发展——
抢占现代化产业制高点
制造业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苏州是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这里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强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产业沃土。
生产线上的设备出现故障怎么办?只需戴上AR眼镜,通过AR远程运维平台,画面就能实时传输给“远在天边”的工程师。这款由亮风台(昆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不仅应用在三一重工、宝武钢铁等企业,还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看中昆山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亮风台昆山公司总经理石富义选择将工业元宇宙总部扎根在昆山元宇宙产业园:“这里可以提供我们公司技术应用到的几乎所有场景,而且还能与同一座大楼的公司结成合作伙伴,非常难得。”
以亮风台为代表的第一批企业落户昆山元宇宙产业园后,五一视界、硅基智能、昆仑智汇等32家企业纷至沓来,预计3年内行业企业入驻超200家,年产值超50亿元。
在用好制造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苏州10个板块错位发展,根据自身长板和优势,下好产业“先手棋”,抢占现代化产业制高点。
坐进苏州智加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驾驶重型卡车K7+,安全员无需介入,车辆就能自主完成转向、避让、加速、跟车等操作,驾驶平稳、反应敏捷。“2018年落户以来,我们完成了多个全球首次无人驾驶场景测试。”CEO容力感慨,多亏了这里良好的产业氛围,公司才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赛道上夺得先机。
从“聪明的车”,到“智慧的路”,再到“灵活的网”,苏州高铁新城已集聚相关企业超340家,助力相城区获批全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及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城市另一边,吴江、太仓正角逐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产业赛道。位于吴江东太湖的苏州低空经济产业园加速布局低空智联网、飞行服务监管平台、通用航空器三电系统、零配件及整机生产制造等方向,今年以来,全区签约低空经济产业项目41个,总投资超150亿元。太仓则积极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和全球航空航天产业链,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160多家,加速向500亿级产业目标迈进。
放眼苏州,各地正形成错位发展、协同互补格局,各有侧重打造产业高地,共同构建一个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苏州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绿色转型——
提升发展“含绿量”
位于张家港的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三期智能化工厂,高压储氢瓶生产线飞速运转。机械手抓起一只只储氢瓶,吊装到生产线上,数控缠绕机旋转瓶身,像包粽子一样给铝内胆裹上一层层碳纤维……“有了碳纤维‘护体’,瓶子抗压能力更强、安全性更好。”国富氢能副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王朝自豪地说,碳纤维是公司联合国内厂商一起自主研发的。
成立7年来,国富氢能坚持自主化、国产化,一步一步做到“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成为该领域鲜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10吨级别的氢液化装置,突破诸多工艺部件“卡脖子”环节。展望未来,公司还计划开发30吨乃至100吨规模的氢液化装置。包括国富氢能在内,如今的张家港已集聚涉氢企业超4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当前的苏州,正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在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上阔步前行,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
绿树环绕,草木葱茏,池塘清澈见底,锦鲤穿梭嬉戏。谁能想到,这样一幅生态美景,竟出现在老牌钢厂永钢集团厂区。“眼前的池水,是对生产废水的再生再利用。集团现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污水4万吨,相当于19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永钢集团能源事业部水处理车间生产主管张涛介绍。
向绿色制造体系转型,苏州一方面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鼓励重点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工艺和设备;另一方面加快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营造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氛围。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践行ESG理念正在成为一种共识。这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旨在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ESG产业已初具规模,规上企业超200家,营业收入超450亿元。今年,苏州工业园区还成立ESG联盟,发布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企业社区责任”“数智化管理”“绿色服务”三大领域,通过建设产业载体、招引优质项目、成立产业基金等14项具体举措,力争到2025年全区ESG产业规模超650亿元。
提升发展“含绿量”,苏州还计划在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等,推广分布式光伏;发展虚拟电厂、智能微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模式,提高绿电供给能力;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计划2025年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伴随一系列布局的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苏州大地掀起热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也悄然积蓄。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4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