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多彩活动让群众“粽”享端午

2024-06-12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近日,我市各地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了“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端午”活动,组织了包粽子、制香包、系彩绳、挂艾草、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

多彩活动让端午文化浸润人心

翰墨传情,丹青写意。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6月8日,记者在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看到,该中心组织青少年跟随国学名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制作传统文化作品,在文化传承中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浓情画端午、巧手编香囊,‘画端午’就是让小朋友去画,用手中的画笔去画端午节的一些传承和习俗、画端午节的一些元素,去了解端午、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中心负责人马树利介绍。

不只是浓情画端午、包粽子比赛,端午期间,我市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带领大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尽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6月9日晚,一场由邳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邳州市文明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24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行。活动内容涵盖了包粽子、投五毒、文艺演出等,让市民们欢聚一堂共同度过了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

惠民服务让粽香更暖人心

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效是衡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今年端午,我市不少地方还开展了志愿服务、爱心帮扶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公众在感受浓厚节日氛围的同时,也积极引领了节日文明新风尚。

6月10日上午9时不到,铜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当天,他们邀请了环卫工人们在这里一起包粽子、过端午。

活动开始前,来自铜山街道桥上村的志愿者们精心选购了糯米、红枣、鲜肉和新鲜的粽叶等食材,提前做好洗米、泡米、切肉等准备工作。在活动现场,大家有的剪粽叶,有的掰粽绳,有的分糯米,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大家合力包了近300个粽子。

环卫工人李光华看着自己亲手包好的粽子,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能和大家一起包粽子,是一种缘分。”让他感受到了端午浓厚的节日氛围和铜山区新时代实践中心的暖心服务。

除了铜山,全市其他县(市、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都在行动,传递温暖。

走进鼓楼区牌楼街道鼓楼花园社区,志愿者们走访慰问辖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传递社会的温暖和关怀,给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心灵上的慰藉。

在云龙区,志愿者们走进图书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诗词诵读等活动,让孩子们深切感受端午的节日文化。

此外,贾汪、睢宁等地也在端午节前后分别组织志愿服务开展包粽子、送艾叶、暖心慰问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市委宣传部道德建设指导处处长张飞翔表示,举行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假期生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社会形成文明向善的新风尚。

创新形式让文明实践更走心

这几天,泉山区图书馆开展“端午韵·非遗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亲身参与和体验璀璨的非遗制作,感受中华传统非遗的无穷魅力。

在徐州高级中学的活动现场,学生们的热情如夏日阳光般炽热,他们或沉浸于龙舟御守挂件的制作,或聆听漆扇背后的故事;或细心雕琢缩小版的粽子,或巧手编织国风香囊。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导下,学生们宛如一个个小匠人,手指灵巧翻飞,将材料巧妙地拼凑、交织,最终诞生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非遗佳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而青少年则是这份宝贵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泉山区图书馆特意将非遗活动带入校园,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泉山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梁青介绍,泉山区图书馆正是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外活动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能够近距离接触并学习非遗文化,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这是一次难得且宝贵的学习经历。”徐州高级中学的李同学表示。

“暑期将近,天气逐渐变热,溺水事故又进入高发季,我们加强了防溺水宣传力度。”丰县华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增强辖区青少年安全意识,有效防范溺水事故发生,华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华山镇妇联、民政办开展“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浓情端午”文明实践——包粽子、防溺水宣讲活动,把急救及防溺水知识普及给广大未成年人。

“这段时间,我市各县(市、区)都把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端午’系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更活跃、更实在、更有效,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张飞翔表示。本报记者 段小凡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