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降温,让2月7日的杭州有些凛冽。天气预报显示,2月7日-10日杭州将有35~40小时温度维持在0℃以下,其中7日夜里到8日上午约14小时持续 0℃以下。这个持续低温的夜晚,顶着风,冒着严寒,依然有一群人在夜市出摊。
盛锐 摄武林夜市摊主:军大衣、花棉袄、热水袋都用上了“风吹雨打这么多年,习惯啦”傍晚5点不到,从孩儿巷走到龙游路的十几米路,一阵阵的冷风让路人,不自觉地戴起来了帽子、裹紧了衣服。赵希龙的摊位就位于龙游路武林路口,今天他和表弟穿上了年前武林夜市派发的军大衣,“暖和,有点回到东北的感觉。”
盛锐 摄两年前,赵希龙兄弟来到武林夜市,考虑到残疾人的生活不易,武林夜市免费为他们提供了“爱心摊位”,售卖用棕榈编织的手工艺品。这是他们在杭州的第三个春节,依旧选择在夜市里摆摊度过,“初一晚上就出摊了,春节游客多,生意好。”日均千余元的收入,让赵希龙很开心。除了军大衣,今天赵希龙还特意带了充电的热水袋,“新装备,女儿给我买的,暖和。”
盛锐 摄对于出生于黑龙江的他来说,低温不算什么,反倒是一阵阵的大风让他苦恼:“我买了几瓶水,就为了挡住这些作品,防止被风吹倒。”每天都要做的编织展示,今天暂停了:“风太大了,叶子、线乱飘,搞不好。”“这两天本来是休息的,但是摊主们都强烈要求要出摊。”武林夜市负责人叶连忠告诉记者,春节前武林夜市就针对可能出现寒潮等情况做了预案,比如为所有的男摊主派发了军大衣,为女摊主发了花棉袄。同时,在街区配备了热水、暖宝宝,供摊主保暖之需。“今天下午,我们还组织工作人员对所有的帐篷进行了加固,安全第一。”老北京爆肚摊的夏士珍穿上了花棉袄,和缭绕的热锅气相互映衬,很是吸睛。
盛锐 摄“很暖和,还能吸引顾客,我都穿了好几天了。”夏士珍老家安徽,之前在北京,20年前来杭州,差不多10年前从下沙“转战”武林夜市。如今一家人都定居杭州,这个春节夏士珍选择出来摆摊,“去年我们家添了两口人,儿媳和孙子,更有干劲了。”平常傍晚5点才出摊的她,这两天下午3点多就来了。相较于路口,龙游路街区里面的摊位风小了一些。夏士珍的摊前热气缭绕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个春节生意不错,每天至少卖六七十碗,初二生意最好,我卖了将近100碗。”
盛锐 摄2月8日,武林夜市正式开市,夏士珍的摊子要往龙游路里面再挪挪,更靠近西湖,但也更冷一些。不过,她很淡定:“经历过北京的严寒,杭州真没那么冷,再说我们风吹雨打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夜色渐暗,武林夜市变得热闹起来。虽然武林夜市尚未正式开市,但当天已经有百余个摊位出摊,叶连忠说:“明天可能更冷,但会更热闹,400多个摊子都会支起来了。”此外,元宵期间,武林夜市也将开展猜灯谜、送汤圆等活动,“欢迎市民游客来,一起过个热闹的年。”
盛锐 摄吴山夜市摊主:舍不得给自己放一天假“有活干才开心”赵希龙在武林夜市苦恼大风的时候,55岁的张伏干到达位于吴山夜市的摊位,开始将装在拎袋中的帽子一一摆起来。最贵的五六十元一顶,便宜的二十多元,从简单的鸭舌帽到造型可爱的卡通绒帽,他的摊位上都有。晚间气温已至零下,整个夜市只零星几个摊位开着。张伏干的帽子摊和老婆王连花的小吃摊便是其中之二。春节几天,夫妻俩没给自己放假:吴山夜市初三才开张,两人大年初一就去武林夜市做起了生意。“我们这辈人习惯了,有活干才开心,刮风下雨都出摊!”张伏干一口苏北口音,戴着顶带耳朵和绒球的皮帽,边说着话,手里的活却一点没耽误。在杭摆摊20多年,凭着一股勤快劲,两口子在老家盖起了楼房,还在杭州买了房,算是扎稳了脚跟。如今儿子早已成家立业,白天做验房师,晚上和父母一起摆摊,夫妻俩却仍不肯闲下来。
黄慧仙 摄
黄慧仙 摄
黄慧仙 摄
“儿子从小就很省心,懂事,媳妇也勤快。我们做大人的,总是想多干一点,给孩子减轻点负担,多攒点钱,以后日子才能过更好嘛!”王连花的摊位和张伏干的帽子摊隔马路相望,说起家中小辈,原本一直低头做铁板豆腐的她,突然满眼笑意地抬起头,语气里满是自豪。在吴山夜市,像张伏干一家这样的还有不少。手机贴膜、小饰品、各式包包、香水,当日摊位虽然不多,售卖的东西品类却很丰富。“能赚一点是一点,平时基本天天都出摊,除非刮台风。”李大姐和丈夫在夜市摆着两个小饰品摊,发卡、皮筋、头箍、梳子一应俱全。两人住九堡,下午4点多就赶来出摊:“别看都是小东西,摆摆也要1个多小时。”当天气温低,路上行人寥寥,到了晚间7点尚未“开张”,李大姐搓着手有些无奈。终于有一对年轻情侣上前挑簪子,李大姐忙不迭摊开一个放在一角的小盒子,还从一旁丈夫的摊位上转过灯来,为客人照明:“今晚灯光不好,这样亮些……”客人临走,她又热络地掏出几根小皮筋塞到女孩子手里,真诚感谢对方让自己开了当天第一单。
黄慧仙 摄
黄慧仙 摄在夜市这些年,李大姐卖过紫砂壶,也卖过手套,“这些年基本哪样好卖就卖哪样。”李大姐老家江苏淮安,很早便离乡打拼,用她自己的话讲,各行各业都做过,但苦于文化程度不高,如今年纪大了,白天做做家政,晚间就来摆摊,丈夫白天送外卖补贴家用。“儿子在上大学,房贷也还没还清,要多干点活,才能把日子过好。”吴山夜市是杭州知名夜市之一,从当年各种字画、古玩、手工艺品,到如今形形色色的商品,商户、顾客往来穿梭间,许多人的生意便这样或好或坏地做了下来。吴山夜市市场负责人岑勇告诉记者,目前夜市总摊位数在160个左右,60%固定承包,还有40%左右是流动的,比如暑期大学生创业、外地初来杭工作的,不少人就会来摆摊:“许多新杭州人的第一桶金就是从吴山夜市挣来。”这个老板是安徽人,摆摊十来年,40多岁已在杭州娶妻生子,在附近古玩城小有名气;那个老板如今已是祖孙三代,儿子、孙子都在杭州长大,勤劳肯干,生意做得不错……管理夜市多年,岑勇和这里的摊主们处成了朋友,说起他们的故事,随口能说出一串来。眼看着他们在杭州置业、生儿育女,岑勇也颇多感慨,他说,希望以后还能在这片夜市上听到更多绵延长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