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 江苏各博物馆春节看展攻略来了

2024-02-05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2024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立足自身特色,围绕“博物馆过大年”主题,精心烹制“文博套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推出新展特展、教育活动、文艺演出550余项,等待大家来打卡。

南京博物院:楚韵绵延,沁入江淮文化血脉

楚人东渐江淮的历史进程,是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江淮的古老文明、太湖的吴越风情与楚地的江汉韵律交相辉映,汇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区域性的文化差异与特质融为一体。在这东渐的过程中,楚文化犹如一支壮丽的支流,最终汇入于汉文化的宏阔大洋之中。

展览撷集了来自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随州市博物馆的300余件(套)文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化的归流与交融。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

在传统文化中,“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中国人以龙为祖,唯龙是尊,龙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形象符号。

值此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聚合50多家文博机构之力,汇集数百幅祥龙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打造迎春特展:“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

南京市博物馆:贺岁展“龙”重登场

“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象征,具有丰富的意象内涵。正值甲辰龙年之际,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隆重推出甲辰龙年贺岁展。展览集中展示南京地区“龙”形文物及民俗非遗展品跨越千年维度,共计180余件(套),分为“想象之龙”“飞天之龙”“吉祥之龙”“至尊之龙”“金陵之龙”五个单元,从龙形象的起源与演变、龙文化的内涵、南京的龙文化印记等方面展现“中国龙”的无穷魅力,充分凸显了南京城的历史厚重感与人文积淀,与广大市民游客共度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无锡博物院:掇菁撷华——86件文物感受无锡文化薪火相传

为全面展示无锡书画艺术,“掇菁撷华——无锡历代名家书画精品展”展览延续至2024年3月。

本次展览聚焦古今无锡籍书画名家,从无锡博物院馆藏精品与当代书画佳作中选取86件书画作品,分“传世瑰宝 代代守护”“推陈出新 薪火相传”“时代新象 勃勃生机”三个篇章,时间跨度从元代至当代,汇聚倪瓒、王绂、王问、秦仪、邵宝、王澍、吴观岱、徐悲鸿、钱松喦等近八十位无锡籍书画名家,是无锡书画文脉的一次系统呈现,也是无锡博物院藏书画精品的一次集中展出。

徐州博物馆:甲辰龙年看生肖文物大联展

龙年将至,“龙”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意象在生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次展览众筹数百幅“龙”主题文物艺术品图片,于多地同步奉展给公众。徐博围绕展览主题,特别甄选馆藏精品书画、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各类民间艺术作品组成特殊单元,诠释传承龙的精神。

常州博物馆:透过文物感受两宋的延陵风情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是有着25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在历经六朝时期的屯田开发与“衣冠南渡”,以及隋唐时期的发展,这座城市在宋代迎来了历史上辉煌灿烂的高峰期。两宋的三百余年间,常州在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跃成为了经济发达、人文鼎盛的名城。

此次展览聚焦常州出土的两宋文物,通过日常器用之物来描摹宋代常州人的生活,从小处着眼,以期透物见城,呈现两宋常州的人文风貌。届时将展出百余件常州地区出土的宋代文物精品,通过服章之美、饮食佳器、起居雅事、贸易出行四个单元,力图再现两宋时期常州人在衣、食、住、行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细节,阐释两宋时期的常州在商业、手工业、文教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和繁荣景象。

苏州博物馆:出走“露香园”观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何谓画绣?

宋代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将文人画意与织绣工艺相融通,以实物证之,已盛行于宋元之间,至明清愈精且工。发源于明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艺术,开创了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颜色的画绣艺术,合针黹于笔墨,融丹青于丝线,将文人画意与刺绣技法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一部江南画绣史,亦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女性的创造力可以超越性别局限,打破传统枷锁,令自身的艺术表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丁佩、沈寿、金静芬等女性以绣自立,她们的故事成为中国女性逐渐获得自主与独立地位的缩影,她们的著作、针法以及对刺绣教育的贡献亦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刺绣艺术。

南通博物苑:生龙活虎 万事兴“龙”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最初作为一种图腾受到崇拜。早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从远古人类蒙昧时期的龙图腾崇拜,到秦汉时期的祥瑞之兆,再到明清时期的皇权象征等,龙的形象的变迁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

龙年说龙,南通博物苑推出万事兴龙——南通博物苑藏“龙”文物主题展,共计展出文物100余件,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连云港市博物馆: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

作为连云港市博物馆成立五十周年特展,在连云港市、徐州市、宿迁市、临沂市、枣庄市、郯城县、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区、灌南县等地博物馆和文物考古部门的合作支持下,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通过采集该区域内各地相关文物和史料,以期反映汉东海郡辖域文化共性、特色和贡献,显示其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独有风采。

淮安市博物馆:走近淮上翰墨遗风

我国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别开生面,独具特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是后人对历史上书法艺术特色的评价;“元尚意,明清尚变”,则是后人对历史上绘画艺术特色的评价。“尚态”、“尚变”,足以反映明清书画艺术的创新和活力。这一时期,书界先后出现“三宋”“二沈”“吴门三家”、董其昌、徐渭、王铎等先杰,画界则先后出现了“明四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其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一生龙活虎的文化大背景,对运河沿线的商业大都市淮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书画方面,明末遗民才子万寿祺、书法大家宋曹、清代诗人画家边寿民、金石学者罗振玉等用如椽的大笔、饱蘸灵性的墨彩创造了一幅幅传世佳作,让淮安文化艺术的天空灿烂辉煌。

盐城市博物馆:方寸之间 品味文人雅趣

扇面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书画家们于扇面上或题诗作对或书画江山或虫鸣鸟语,扇面不再仅限于展示作者的技巧难度,更是作者抒发情怀、寄物言志的载体,从而成为一门独特的书画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在盐城市博物馆展出的《盈尺纵横 妙合无垠——盐城市博物馆馆藏扇面展》,展出62件(套)馆藏精品扇面作品,形式多样,形制齐全,有书法有绘画,有团扇有折扇,有绢本有纸本;题材广泛,曲溪流水,峰峦叠石,村舍楼阁,名花异草,稀鸟珍禽,正草隶篆......雅趣横生,情致盎然。

扬州博物馆:礼出东方,石上观儒

近日“礼出东方——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和鲁礼文化拓片展”在扬州开展,扬州博物馆联合济宁市博物馆遴选百余件(套)汉代画像石及碑刻拓片,让观众们能够在文字与图像中品悟儒学典范与“鲁礼”风采,领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无限魅力。“周礼尽在鲁”,先秦时期的鲁国是礼乐文化最为繁盛之地。在对“周礼”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鲁礼”逐渐产生,自成一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扬州博物馆与济宁博物馆联合打造本次展览,使两地游客共享多元文化。

镇江博物馆:以铜为鉴 亦可知兴替

铜镜是中国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4000年前齐家文化七角纹镜的发现,拉开了中国古代铜镜历史的序幕。铜镜的发展历经了齐家文化到春秋时期的萌芽、战国的兴盛、两汉的繁荣、魏晋南北朝的中衰、隋唐五代的鼎盛、辽宋金的平稳发展,至元明清的日趋式微。在方寸之间,铜镜以其精良的铸造、绚丽的纹饰、丰富的铭文记录着古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演变,映照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因其控江河要津、扼漕运咽喉的地位,各地的铜镜文化也在这里交汇融合。镇江博物馆藏铜镜数量丰富,品种齐全,本次展览精选历代铜镜精品和各种梳妆用具近200件,旨在让观众通过展览能够管窥古代铜镜的兴衰更迭,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妆奁文化,探索铜镜绚丽多姿的微观世界,从而体悟古人的思想情趣,领略波澜壮阔的中国镜文化。

泰州市博物馆:百馆联展共迎甲辰龙年

红红火火迎新春,为迎接农历甲辰龙年的到来,同时增添节日的喜庆热闹氛围,南阳唐王府博物馆与泰州市博物馆联合全国文博机构组织,以龙为主题组织起“龙起中华——中国龙文化百馆联展”。展览选取了400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馆藏文物,以图文形式展出,使观众们对中国龙拥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宿迁市博物馆:立足顺山集文化 探索江苏文明之根

顺山集文化作为江苏境内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将江苏史前文化史向前推了至少1500年,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2010年至2013年,南京博物院联合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对位于泗洪县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由此揭开了埋藏于地下、距今8500年前的远古文化——顺山集文化的神秘面纱。它的发掘研究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经济形态及古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国东部地区古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江苏提醒:春节期间,江苏大部分博物馆实行分时全预约参观机制请大家记得提前预约别跑空哦!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李苏珺 实习生高燊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