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朗读:南京艺术学院 曹锦文
编者按:在峥嵘的革命岁月里,诞生了一批革命诗词,它们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它们代表着共产党的初心与记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日前,由江苏省文物局、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革命文物看江苏——革命诗词知多少”挑战赛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特开设《我读革命诗词》栏目,邀您一起诵读革命诗词、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写于1943年11月。当年,陈毅同志离开新四军总部黄花塘赴延安,途中,他经江苏省北部的泗阳县到宿迁,后进入邳县,将沿途的所见所闻以诗记之。
全诗共三节,既可一脉相承,也能独立成章。诗人没有采用以往惯用的顺叙手法,而是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到达终点的情况,再写途中的见闻,最后写军民的迎送,结构上跌宕起伏、情节上曲折委婉、立意上更是鲜明亮丽。
诗的第一节,上联写“夜走”“晨过”,前后呼应,既写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写了行进途中的艰辛。诗人为什么要夜走?是因为夜色便于掩护,可以躲开敌人的据点。“晨过”一词,用意非常含蓄,道明诗人通宵未眠,一直在夜色里奔走,让人看到诗人急行时疲惫的身影。下联写到达邳县休憩的情景:“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倒叙手法十分明显,诗人写到达邳县后的休顿。诗人先后经过泗宿之道奔走后,终于到达邳县,“古邳解鞍马”一句,是诗人长途跋涉时的一个缩影,诗人时而野渡,时而策马,夜行晓宿,十分艰辛。“解鞍马”,应为“解马鞍”,实为诗人急行后的停歇,诗人的寓意也十分含蓄。“煮酒醉颜酡”是诗人与战友吃饭喝酒时的情景,诗人与当地的战友一道相聚,喝点酒,解点乏也是顺乎人意的。他们边喝边谈,兴奋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最后,诗人把脸喝红了。“醉颜酡”,本意指把脸喝红了的样子,其实暗藏着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诗人把疲劳和生死都置之于度外。
第二节写行进途中的见闻。上联“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是写行进途中的情景。“半规”与“残月”相呼应,其实是在写一钩冷月,那半圆的月亮高悬在天空,似乎与当时的局势一样,不太圆满;一个“残”字,更是把诗人忧愤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残月下急行,也不时与身边护送的警卫员用眼神交流,他深感路途的遥远、肩上的责任重大。下联“百里吠村犬,穿插敌伪惊”,仍然在写行。上句中的“百里”,其实是途中的一段剪影,这段剪影里,散落的村庄早已沉睡,诗人一行的马蹄声把狗惊醒了,发出一阵阵“汪汪汪”的叫声。夜色沉寂,时起时落的狗叫声令人生寒,但诗人毕竟久经战场,对狗叫声见怪不怪,继续大胆地向前行走,穿插在敌伪的据点之间。诗人用一个“惊”字,体现出大智若愚的魅力,讽刺敌人色厉内荏的本质。“穿插”二字,明确了诗人的行进目的。诗人的目的是奔赴延安,但因身单力薄,而且敌垒又遍地开花,于是,诗人灵巧地穿插在敌垒之间,加速地向前驰去。这一节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在行进途中的真实画面:有冷月高悬的野外,有沉睡村庄里的狗吠,还有敌垒里飘出的灯火。
第三节写沿途的送迎。诗人表面上是写沿途的送迎,实际上是写军民的鱼水之情。诗人长途跋涉,离不开沿途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支持和帮助,诗人也想借此机会在沿途的根据地游览一番。看到诗人的到来,沿途的军民把诗人当作亲人一样,嘘寒问暖,热心招待,诗人心里也十分感动,一个“劳”字,就是诗人感激之心的真切表达。亲人相见,肯定会相互问好,但也有故旧相见时一下子愣住了,这是因为,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时年42岁的诗人面容已开始老苍,于是就有了“惊故人”之说。“苍老惊故人”,既是艰苦生活条件的折射,也突出了诗人不畏困难的豪情。诗人的豪情还表现在“畅游”二字上,沿途奔波本来非常劳顿,但诗人却另有一番理解,理解成看了一遍沿途的风景!诗人不是急行,而是“畅游”,是在愉快中旅行,可见诗人是多么豪爽和大气。
陈毅的一封亲笔信——
1986年,华恩将珍藏多年的一封信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这封短短的书信,承载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人的亲切关怀,体现了陈毅同志朴实的工作作风。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党中央在1938年为培养马列主义艺术干部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党中央与新四军军部抽调新四军部分人员前往延安鲁艺学习,以加强各地的抗日宣传力量,华恩是当时派往延安鲁艺学习的一名年轻学员。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期间,华恩从延安鲁艺调到联政宣传队,等待分配工作。他得知陈毅同志正在延安参加七大会议,决定向陈毅写信,提出回华中新四军工作的请求。随即,他把来延安后的学习情况和日后的工作想法写成一封信,寄给了陈毅同志。信件寄出后,华恩既紧张又兴奋,内心满怀期待。
令华恩没有想到的是,陈毅同志在百忙之中回信了。
“华恩同志,来信悉,你要回华中工作,已交办处理机关去决定,此事由刘晓同志办理,你可向他交涉,他住党校一部,得闲请来一谈。”
华恩虽然收到了陈毅的回信,但后来并没有回到华中工作。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华中正在作战,文化干部要稍后些去华中,于是华恩就服从安排分配到三五八旅工作。但这封寥寥数语的信,却承载着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青年的关爱之情,让华恩深受感动。
1978年12月21日,华恩同志专门给新四军纪念馆写信,信中专门提及了“1945年陈毅同志给他回信的来龙去脉”,信的末尾写道:“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平生难忘的。”
华恩同志是安徽定远人,20世纪四十年代曾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艺学院学习,后入华北联合大学。1986年,华恩将珍藏多年的这封信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2011年底,这封信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来源:“水韵江苏”强国号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综合发布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4
2024-11-04
2024-11-04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0-30
2024-10-30
2024-10-27
2024-10-26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