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让教育“焦虑”少一些,让人民满意多一些
本报记者 安胜蓝 晋浩天 李丹阳
【问计民生】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寄托着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当下,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旺盛间的矛盾,催生出了令学生、家长、学校无奈的“教育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作业焦虑、升学焦虑……“教育焦虑”始终排在社会热点话题前几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此,教育界代表委员感触深、思考多,对于如何化解“教育焦虑”,还教育以清新健康的氛围,他们给出了实招。
1.破“鸡娃焦虑”:靠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学英语、学奥数、练书法、下围棋,孩子课外补课、培训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在“不甘人后”的焦虑下,家长不断给孩子加码,这种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如今在网络上有一个专属名词——“鸡娃”。
面对“起跑线”不断前移,家长焦虑、孩子无奈的“鸡娃”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忧心忡忡。“我见过许多家长和孩子课外进行辅导学习,孩子很快乐、很自觉;也见过很多不开心的孩子,这多半是因为家长没有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和需求,一厢情愿强加课外补课,甚至补的科目过多、过难造成的。”潘惠丽委员说,“我个人主张要尊重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做引导式的补充。”
“鸡娃”焦虑,根源还是当下教育发展存在短板。潘惠丽委员坦言,目前,学校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教育需求,在对孩子不同特点的针对性教育上仍有欠缺。随着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孩子教育愈发重视,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育优质均衡的期盼也越来越强。
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不充分。“虽然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已大幅提升,但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仍有较大差异,‘择校热’热度难降,校外培训火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认为,“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创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构建起服务供给新格局。
为此,胡卫委员建议,通过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推行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供给新渠道。与此同时,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优质学校及优秀师资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入社会教育力量,培育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联共享。
2.破“作业焦虑”:靠科学规划的家校分工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是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现象。此前,中小学生作业繁重,一些学校还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有负担。
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受到学生家长欢迎。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十分理解孩子和家长的“作业焦虑”。他认为,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定位,家校协同发挥作用是减轻负担、化解焦虑的关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对此,邵志豪代表深有体会:“家庭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应该与学校教育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习惯。”邵志豪代表建议,对于学校,应统筹作业时长,减少学科类作业,特别是针对考试的重复性、机械化训练的作业,适当增加开放性、创新性、探究类、拓展类活动作业;对于家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一方面补短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强优势,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优长。
“家长焦虑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也有焦虑。”潘惠丽委员说,“家庭教育要以情感为纽带,以言传和身教为重点;学校教育要回归德智体美劳的系统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起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共同发展的环境。”
3.破“教育内卷”:靠久久为功的社会合力
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挥棒”和“加速器”作用。但现实中,评价导向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现了“内卷”现象——以考试代替评价、以分数代表能力,唯分数、唯升学情况严重,导致从学生、家长到学校的普遍焦虑。
破解“五唯”顽瘴痼疾,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胡卫委员今年的提案,就是关于变革教育评价方式、破解教育“内卷”的建议。在他看来,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应试倾向强烈、过于突出选拔,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评价是为了不评价,评价应当重在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幸福地成长。”胡卫委员认为,必须深入变革教育评价方式,使教育评价回归其本源,真正发挥好“指挥棒”正向功能。他建议,推行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模式,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
扭转“五唯”的评价导向,除了教育部门对评价制度体系进行改革,还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形成对育人导向、教育规律的全新认识。
“化解教育焦虑,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整个社会对 育人导向还得达成更多的共识。”潘惠丽委员建议,家庭、学校、社会加强沟通,注重孩子基本品质、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 将在‘十四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里, 构建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和标准,这是改革的重点。 ”潘惠丽委员说,全社会需要形成合力,真正地尊重教育规律,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为 身心健康、有学识、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本报记者 安胜蓝 晋浩天 李丹阳)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4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0-30
2024-10-30
2024-10-28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5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