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日前罕见地点名表扬一位明星摄影师,称其不负“花鸟使”之名,带动了全民观鸟热潮。这位摄影师叫李现,曾在热播剧《国色芳华》中饰演“花鸟使”一角,因于现实生活中背着长焦镜头“打鸟”,专注捕捉鸟类的倩影,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
“打鸟”,作为摄影发烧友专业术语,指的是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强调耐心等待与精准捕捉的艺术。李现的加入,让这一小众爱好瞬间破圈。社交网络上,#玉渊潭打鸟#话题阅读量飙升,各地文旅部门争相邀请这位特殊“代言人”。当李现分享的鸟类摄影作品获得点赞时,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与生态议题良性互动,那些曾被人忽视的飞羽精灵,突然成了镜头下的主角,这实际上也完成了一次生态美学的公共教育。
确实,这些年来,当我们谈到城市变化,生态环境之巨变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城市安家,成为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北京记录到的鸟类已达50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作为拥有西湖和西溪景区的杭州,更成为展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窗口”,鸟戏天空,鱼翔浅底,野生小动物在街头结队穿行,几乎成为杭州的日常场景。
生态环境部此次主动介入明星“打鸟”话题,将严肃的环保议题融入流行文化语境,让保护理念搭乘大众文化的便车,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几何级数增长的。现象级“打鸟”热潮,无疑进一步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树立“城市即生态”认知框架。当明星等公众人物将镜头对准大自然,带动万千“粉丝”的目光随之转动,透过城市的车水马龙,看到枝头跳跃的银喉长尾山雀、水面掠过的普通翠鸟,重新发现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收获的或许不仅是几张精美照片,更是一个社会集体凝视自然、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珍贵契机。
生态保护呼唤更多“花鸟使”,也期待更多“破圈”时刻,从而持续汇聚公众保护的强大力量。各地文旅部门在借势营销的同时,更应完善配套生态教育,比如,针对观鸟摄影突然走红可能带来新的生态压力,尽力杜绝可能产生的惊扰、诱拍、破坏栖息地等不当行为等。努力让每一位居民都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才能让这样的热潮持续下去,也才能唤醒更多沉睡于城市角落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