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报道里提到开通祭奠专属通道的愿望,得到回应 浙江大学医学院承诺“亲属直接入校祭奠,无需额外预约”《“无语良师”碑上第12个名字是我妈妈》报道后续

这个月快报连续几篇关于“无语良师”的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昨天,浙江大学医学院举行了缅怀“无语良师”活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领导、捐献者家属代表、捐献志愿者代表和医学院师生代表约400人来到了缅怀仪式现场。
在3月20日的《“无语良师”碑上第12个名字是我妈妈》报道中,吕大伯在采访中表达了希望医学院为清明前来缅怀祭奠的遗体捐献者家属进校预约提供方便。
这个心愿今天得到回应,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表示,今年学院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出承诺——此后每年清明、冬至前后半月,“无语良师”碑的亲属可凭遗体捐献证书直接入校祭奠,无需额外预约(携10人内亲属)。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纪念碑前,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厚重。”
“第一次见到大体老师前,我会幻想他的样子”上午9点左右,浙大医学院中心花园内已经有很多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家属早早到来,穿着白大褂的医学生们和志愿者家属站在一起,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朵小花。一旁的几位学生正忙碌准备着,任哲弘是其中之一,他将作为医学院的学生代表,用朗诵的方式向“无语良师”传递感恩之情。
21岁来自诸暨的任哲弘是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三本科生,聊起为什么要选择医学专业,他说其实读高中的时候是懵懂迷茫的,不知道读大学要选什么专业,直到高三最后要填志愿的时候才决定选择医学,“因为想要帮助别人”。
他说:“医者仁心仁术,仁心是摆在前面的,以前对治病救人都是很模糊的概念,直到今年去医院实习后,我才真正感觉自己选的专业是正确的。”
去年,大三的任哲弘在杭州一家医院实习训练,辗转各个科室向医生前辈学习。他回忆,有一次在烧伤科病房观摩学习医生给病人换药,看到了难忘的一幕。“那位爷爷是孤寡老人,他当时戴着氧气面罩,发不出声音,在医生换药时,我看到他的身体微微颤抖退缩,他肯定很痛,但是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那一刻,我就觉得我选这个专业是对的,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任哲弘说,每个人选择医学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是因为以前有过被医生帮助的经历,所以对这份职业有了崇敬,因此选择医学。
“大三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大体老师。”任哲弘介绍,本科前两年的解剖课学习通常是研究老鼠或兔子,分析它们的构造、研究药理学与毒理学,也锻炼自己的手术操作技能。
“其实真正在上人体解剖课之前,我会幻想大体老师的样子。”
任哲弘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是在一个上午,小组四人,“上解剖课时,小组成员会先在前面听老师讲实操的技能技巧,然后再一起到后面的操作台进行实操锻炼。”
“解剖课教室很小,色调很暗,走进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沉默着,表情凝重。”任哲弘说,第一次上解剖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给大体老师三鞠躬,并且默哀几分钟,当时我的心跳得很快。”
仪式完毕后,大家通过摇床把大体老师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开始上课,“这是我真正近距离第一次看到他,我们第一次解剖课是了解人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摸到了大体老师冰冷的身体,说实话,我的心里很慌,手不停在颤抖。”
“大体老师很珍贵,在解剖时,老师会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持大体老师的身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解剖完毕后,需要恢复原样。”任哲弘说,一位大体老师会陪伴他们上完整个人体解剖课。
他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任哲弘每周有两次解剖课,每次上课前小组成员都会在大体老师前集体默哀,“从第三第四次课开始,我渐渐习惯‘认识’了这位无声的老师。”
“下课后,我们学生也会聊起大体老师,会猜测他生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一生经历过些什么事,以前又以什么样的状态和家人和世界相处……”
现在任哲弘已经上完第12次人体解剖课了,等到上完第16次课后,就到了和大体老师说再见的时候了。“现在看到大体老师的脸,总觉得他很慈祥,很了不起,会有亲近的感觉,大体老师无声陪伴了我这么久,一想到快要跟他告别,我还有点不舍。”
任哲弘说,自己对眼前这位无声的大体老师很熟悉,但同时又觉得他是身边最陌生的人。“找皮下组织、找肌肉、找血管、找骨骼、找脏器……这些基础但又最为重要的医学知识,只有大体老师能教给我们,真的很感谢大体老师,谢谢他们让我们能有宝贵的动手实操的机会。”
任哲弘告诉记者,课程结束后,按照惯例,大家会为大体老师举行告别仪式。
“都说医学生技术是最重要的,但我觉得大体老师带给我的知识不仅仅是这些,在练好技术的同时把握好心态的平衡,克制害怕,危急情况下保持手上的技术按预期进行……这些也是大体老师教给我的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