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攀新峰:浙江经济第一区的科创雄心

2025-02-2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雄心藏于细节。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连续第4年在农历新春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的几个小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是表彰企业类型划分,出现了“科教人融合、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3个类型,这是第一次出现。

二是6位发言代表,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明显增多,强脑科技、瑞普晨创、思看科技、灵伴科技相继上台发言。

三是会场外专辟一块展区,专门展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最新产品,涉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科技等前沿领域……

见微知著。这些会场上的小细节,强烈地向外界传递出余杭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科创雄心。

这也完美契合了大会主题“攀高峰 向未来”。面向未来竞争,浙江经济第一区要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创雄兵

虽已过去几天,但余杭这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

特别是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戴着自家最新的AI+AR眼镜上台发言,“发言稿藏在眼镜里,用手上戒指完成翻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上太空的AR产品”等视频广为传播。

有网友直言,这是“杭州第七条科技小龙”。也有熟悉灵伴的网友说,“这是老龙了”。自2014年创立,灵伴已走过十年发展之路,总部就在被称为“创业地标”的梦想小镇。

而在主会场外的展区,灵伴科技的AR眼镜与另外约50家科技企业的产品一道,吸引着大家或体验、或细观——

体验官穿戴着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手随心动,写着一幅幅书法;

思看科技的手持式彩色三维扫描仪,能实时捕捉各种场景的3D数据,满足日常设计需求;

荷湖科技的扫描光场显微镜,能对荧光标记的细胞或亚细胞快速生命现象进行长时程的活体高速3D成像;

睿笛生物刚荣获2024年全球医疗技术创新奖,带来了能瞬间击穿癌细胞膜并诱导其凋亡的“纳秒刀”……

通过这些产品,大家似乎看到了打开那扇未来世界之门的可能:科技创新为人类美好生活服务。

而这些企业从技术到项目再到产业化的过程,是余杭“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最生动的注脚。它们,是余杭的“科创雄兵”——个头不大,但潜力无限。

这样的“科创雄兵”,还有很多。

目前,余杭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9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受邀参会的曹鹏,2020年只身一人来到余杭,创办了佳量医疗,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神经外科和脑科学技术平台。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产品,是国外都没有的产品,要做世界一流的首创产品,这对我们来讲是最大意义。”曹鹏的目标,代表着余杭“科创雄兵”们的普遍心声。

创新策源

放眼之江大地,以科研重器的密度而论,余杭也是“王者”。经多年引育,这片土地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科研重器集群——

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启用在即,之江、良渚、天目山、湖畔四大省实验室创新成果频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浙大量子研究院、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集聚,还在争取杭州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

这些科研重器,为余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这次大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赵巍胜说:“我们正在积极对接,加快环北航创新生态圈的规划,努力打造空天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国际合作先行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余杭‘中国飞谷’建设和浙江省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北航落地余杭的多家机构已马不停蹄:国际创新研究院已与多家余杭区内外单位建立联合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正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一个面向低空经济主战场、辐射航空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落地,并落地2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这次大会上,余杭再次宣布,要深化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一批“从0到1”“从1到100”标志性成果。

为此,余杭还推出了“科技成果转化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余杭的项目,余杭区财政买单为项目买保险,最高赔付1000万元,让创新者免除创新创业失败的后顾之忧,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为鼓励更多投资机构进一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新兴科技企业成长,余杭还推出与投资机构风险共担的举措——

投资机构投资余杭辖区内种子期企业发生损失且符合条件的,余杭区政府将给予投资机构最高300万元的补贴。

打通“从0到1”和“从1到100”的通路,余杭正以超常之举,全力以赴。

人才为王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特别是这几年围绕人工智能的竞争,一家家科技公司的崛起,无一不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背后支撑。

“人才,再重视都不为过”,已越来越成为共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杭能在这20年中崛起并坐稳浙江经济第一区,靠的就是人才。

2010年,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落地余杭,开启了全球人才汇聚余杭的序幕;2013年,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启用,此后大量从阿里溢出的人才,就近在余杭创新创业,创办灵伴科技的祝铭明即是其一。

如今,创新创业“新四军”集聚余杭,各个产业园区里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庞。

从总量来看,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5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3,总量杭州市第一,就业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

从增量来看,余杭是近5年来杭州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区,每年约有6万名青年人才“用脚投票”。

要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势,余杭更加笃定“人才为王”。这次大会,余杭再次表明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的决心,要在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上下更大功夫,全区人才总量要突破50万人。

一方面,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政校院企合作,着力扩宽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

另一方面,继续大力招引顶尖人才,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优化完善“青才来余”引育留用全链条,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就在大会召开后,余杭连开两场会议——

一场开启了名为“奋进2025 三送三给一揭榜”的三创融合行动,加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

三送指“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致力于打造一支最懂企业和人才的干部队伍;三给指“给项目、给人才、给需求”,旨在给企业和人才带去“好阳光真雨露”;一揭榜指以“揭榜挂帅”机制,解决科研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一场是全区年轻干部“一诺一责一争先”专项行动座谈会。

这些年轻干部来自人才、招商、产业、政策兑现等各个业务条线。他们做出承诺,要守好职责、挑起担当,奔赴区内高能级科创平台、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重点服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中高层次人才领衔、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和人才项目。

“我们不需要政府宠企业,但是我们需要政府懂企业,余杭的确是最懂高科技企业的政府。”在大会上,阿里巴巴公共事务总裁闻佳说。

佳量医疗创始人曹鹏也在现场呼吁,希望更多有理想有知识,投身于未来产业布局的年轻人,都来余杭创业、工作。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余杭正张开双臂,拥抱全球的青年人才。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