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社区来了一位“护工”,是一只四足机器狗,叫“小西”。“赵奶奶,12点了,你该吃药了。”小西提醒老人。说完,它趴下来,乖乖地等着老人吃药。小西已经在金秋家园社区上岗一个月了,很受大家的欢迎。这几天,它正背着药箱,“嗒嗒嗒”地穿梭在走廊和庭院间,用语音提醒老人们要按时服药。“我的记性不好,老是忘记吃药,有了小西的提醒,一日三餐都能按时吃药了。”赵奶奶说,小西就像一只真的宠物狗,只要发出散步的指令,它就能立马站起来,跟在身边,“有小西陪着,有安全感,走在路上,回头率也很高嘞。”机器狗在社区“上班”,到底表现怎么样?能识别每个老人的房间号昨天中午,我来到嘉荷社区的“嘉味道”食堂。用餐时间,正是社区食堂最忙的时候,小西也跑来帮忙。王阿姨在食堂点好一份鸡排和发糕,就找了个位置坐下。没过多久,小西就背着餐盒,小跑着送到了她的面前。与工业领域常见的重型机器狗不同,小西的体重仅有14公斤。别看它个头小,能做的事情还真不少。送餐、送药、陪散步,开启导航功能带着老人去上厕所,它都能做。在社区里做“助老员”,这只小小的机器狗已经得心应手了。近年来,西湖区一直在推动居家养老数字化建设,在智慧出行、健康管理、智慧安防等方面制定了各项服务措施。比如,安装安居守护系统,随时掌握老人的健康、安全状况。“智慧健康养老的时代来了。”古南社区党委书记蔡志峰对“智慧养老”服务充满期待。古南社区位于古荡新村西南面,常住人口4100余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99人。其中,有孤寡老人5人、独居老人78人、空巢老人228人。蔡志峰说:“小西的加入,给孤寡、独居,以及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多了一层保障。”他举了一个例子,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记忆明显下降,经常忘记吃药,设定路线后,机器人就能从社区医院“走”到老人家门口,到了时间,会主动提醒老人用药。要出门,机器人会主动开启“移动导航”功能。最近,小西都在金秋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建模,已经能精准识别每个老人的房间号,只需对它说一句“送药”或“上厕所”,它就能立刻响应需求。这是西湖机器人的四足机器狗首次应用在智慧养老领域,以后将有可能走进社区、校园。未来,机器狗还会是一位“话痨”小西来自西湖机器人,“出生地”在杭州紫金港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西湖机器人成立于2021年6月,是“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第一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西湖机器人科技算法工程师王思聪介绍,小西之所以这么“聪明”,因为头部有一部“深度相机”和工业相机。深度相机用来识别地形,分析路面是否有障碍物,工业相机的分辨率比较高,主要用来识别人体。“如果有老人突然摔倒,机器人就会发出警报,通知到人。”王思聪说,随着服务场景的细化,小西将能完成更多“任务”。比如,算法升级后,小西可以搭载语言大模型,变身“话痨”陪老人聊天;还能通过人脸识别功能,充当“哨兵”,实时追踪老人的位置,降低走失的风险。这几天,西湖区残联、西湖区民政局、西湖供电公司等单位,正围绕居家养老、视障辅助、电力检修等应用场景进行深入讨论,汇总各方需求,推动机器狗试点工作。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机器狗“小西”的到来,标志着西湖区的智慧养老服务迈出了新的一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机器狗”这样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提高各类老人的生活质量。“去年年底,我们的机器狗开始进入市场。现在,机器狗正在陆续派单中,供不应求。”这几天,西湖机器人商务经理吴静的手机也响个不停。目前,西湖机器人正在开发更多轻量化服务型机器人,小西的同门“兄弟”——多款双足、四足机器狗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机器人走进寻常生活,还要多久?“小西,别晒太阳了,陪我走两圈。”吃过午饭后,王奶奶一声招呼,小西立刻踩着碎步走到她面前,陪她在院子里散步。一开始,老人们对着这个“铁疙瘩”还有些紧张,这几天相处下来,大家都“争着”和它“交朋友”。“小西不光会干活,还会逗乐呢,日子都热闹了不少。”王奶奶笑着说。不只古荡,杭州许多地方,也已经出现了“机器人帮手”。西湖区蒋村街道三深国际园区有一名特殊的“快递员”——绝影X30的四足机器狗,灵活地穿梭于楼宇之间,为“上班族”送餐、送水。从食堂出发,到把午餐送到企业员工手里,最快只要10分钟。近日,上城区小营巷社区也出现了一只会送馒头的四足机器狗——“笨笨”。1月22日,是“笨笨”正式上岗的第一天,它从红巷幸福邻里坊出发,沿着既定线路行走,约4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机器人真正走进寻常生活,还要多久?“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进度,还要看市场的需求,不出五到十年,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将成为大势所趋。”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说,“首先,机器人将替代那些简单、乏味,重复或急难险重的工作。”目前,“扫地机器人”是生活中较常见的机器人种类。西湖机器人技术副总魏震宇认为,未来5年以内,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类型的机器人,不过,仅负责部分细分的场景和任务。通用型的机器人应该还需要稍微长一点的时间积淀。最近,人形机器人大热,行业普遍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负责人朱迁乔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人形机器人最快将在文旅领域落地。一两年后,到了第二阶段,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工业场景,进行一些简单的工业劳动。初步估计,10年后,将迎来人形机器人应用的第三阶段,将走进养老等生活场景。目前,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集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覆盖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汇聚杭州。完善的产业链条、活跃的科研力量,将带着“杭州造”机器人更快走进千家万户,赋能生产生活。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