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口的“小事”正在进行一场“大动作”——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印发通知,提出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并将杭州等56个城市纳入试点建设范围;10月,杭州召开动员部署会,吹响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试点“集结号”。目前,全市首批46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公共服务惠及居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所谓“嵌”,就是灵活利用社区的方寸之地、“金角银边”,在闲置、废弃的空间里建设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体育健身、儿童游憩等设施,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未来社区打造到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杭州如何以“绣花功夫”将幸福生活“嵌”到群众心坎里?各地正在用实际行动答好这张“民生卷”。
孩子们在濮家社区幸福邻里坊儿童成长驿站里学习跳舞、绘画。一边托“朝阳”一边护“夕阳”学校以外,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濮家社区的小朋友还有另一个家门口的学习和活动“天地”:从濮家小学校门口出发,走过80米长的彩虹护学路,就到了他们的“第二校园”——濮家幸福邻里坊。邻里坊总面积1800平方米,分4层,其中有3层全部是“为小”空间,包括名师工作室、父母茶座、星级家长俱乐部以及智趣(车模、编程)、艺创、艺展空间等。每周末,濮家小学都会在这里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涵盖艺术、科技、文学等,为孩子们打造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社区也会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文艺赋美演出等活动。“好几个市级层面的课程也在我们这里开设。”濮家社区社工张妍宁告诉记者,把教室搬进幸福邻里坊,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课外生活,也有效分解了濮家小学的空间压力。濮家社区共有儿童和青少年1200多名。去年,濮家小学一年级新生实际招生人数超过了招生计划,这意味着,有部分户籍生面临调配问题。“如果去另一家学校就读的话,孩子们来回要走5公里的路程,不仅路上花的时间多了,上学、放学穿马路也不安全。”张妍宁介绍,为此,社区拿出场地用于濮家小学的音乐、美术等教学,学校就可以腾挪出教室以满足新生入学需求,这样,80多名新生就不需要跨区调配。您也许会问:濮家幸福邻里坊3层空间都给了“一小”服务,那“一老”的幸福怎么办?在离濮家社区不远的机神社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建在公园对面的机神幸福邻里坊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分5层,汇聚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中医养生馆、养老服务体验区等,主打“幸福颐养”。今年66岁的袁文娟比退休前还要“忙碌”:一方面,作为“10年工龄”的社区志愿者,她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居民有事也常找她帮忙;另一方面,爱好广泛的她一有时间就会参加老年大学的各种课程。“机神、濮家原属于同一个社区,现在虽然行政区划上分开了,但在场地资源、群众情感等方面分社不分家,机神社区的孩子可以到濮家幸福邻里坊上课、参加活动,濮家社区的老人也可以到机神幸福邻里坊享受养老服务。”闸弄口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办事员蒋钰婷介绍说,通过统筹打造机神—濮家嵌入式服务设施,两社区实现了“一老一小”功能互补,让幸福生活充分覆盖“朝阳”与“夕阳”。接下来,街道还将进一步把服务延伸向残疾人就业、青年公益、社会化便利等方面,探索全年龄段濮家—机神幸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