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考古取得三方面新进展

2024-11-1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举世瞩目。记者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11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良渚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会上介绍说,良渚遗址是古城、水利系统及郊区聚落的集合体,近年来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它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总体上体现在三个方面:

——进一步揭示了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在前期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11条水坝之后,考古人员采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近年来又新发现20余条水坝,基本揭示出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

——进一步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1936年,考古学家施昕更首次发现良渚遗址时,调查了13处遗址点。近年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浙江考古工作者对核心区平原地区逐年开展了全覆盖的深度勘探,遗址点已增加到350多处,遗址群的分布框架结构已经比较清晰。

——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与发展的生动历程。在良渚文化早期,聚落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分化,但是遗址群不存在统一规划,表现出分散的多中心模式。各小型聚落都利用山前地貌进行改造。到中期,先民在遗址群中心位置开始营造一批大型礼仪空间,它们与三面的山脉保持着3公里的统一距离,显示了居中而建的规划理念。到晚期,先民持续营造城墙、外郭,形成了结构完备的良渚古城体系。

据悉,本届“良渚论坛”在“文明之光”对话环节,将邀请中外考古学家对良渚考古研究的系列新发现、新成果进行讨论,进一步扩大良渚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论坛举办期间,良渚国际考古中心也将挂牌。

第二届“良渚论坛”将于本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举行,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刘全表示,此次论坛将力争实现三个目标: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853ffe05519359137ef77f4d2816b6b7_resize,w_640.jpg

图为“良渚论坛”形象标识“文明之眼?融汇共生”。(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提供)

在发布会上,良渚论坛形象标识 “文明之眼?融汇共生”也正式发布,它源自良渚文化重要标志——“神人兽面纹”。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