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支持杭州等56个城市率先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今年,杭州首批46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其中,上城区的试点项目最多,有8个。这些项目将给居民带来怎样的改变?
两个社区的嵌入式服务设施联动 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多服务昨天下午2点,袁文娟在闸弄口街道机神社区的幸福邻里坊练瑜伽。从9月开班以来,她几乎没落下一节课。袁文娟在机神社区住了33年,自从社区建起了嵌入式服务设施——幸福邻里坊,她的退休生活变得格外充实:上午做志愿服务或者唱歌,下午练瑜伽或者葫芦丝,偶尔跳跳舞。“比待在家里看电视有趣多了。”她说。上城区已经全面铺开幸福邻里坊建设,濮家社区和机神社区的幸福邻里坊相隔300米左右,面积加起来有4600平方米,辐射2万多位居民。濮家侧重“为小”,机神侧重“为老”,两个社区打通,“双坊联动”。濮家的老人可以到机神做中医理疗、上老年课堂,机神的小朋友可以到濮家参加红领巾议事厅、学习音乐、美术。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门槛不高,只需要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可以新建,也可以将原有的空间腾出来改建。养老设施能嵌进社区,缓解三甲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夜校也能嵌进社区,丰富“家门口”的夜生活;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也可以嵌进社区……
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上城区有哪些好的经验?上城区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为什么那么多?截至2023年,上城区的城镇化率达100%,常住人口共139万人,数量在全市排第3。100%的城镇化,意味着上城区的老百姓已经告别了“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对城市社区的依赖性更高。常住人口多,便民服务的需求量就大,广泛铺开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早在2022年,上城区就启动了幸福邻里坊建设。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上城区在空间建设、服务导入、内容运营等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分类盘活空间,热闹的市中心也能挤出位置。在老旧小区,采取置换、租赁、改建等方式“挖”空间。在新建小区,严格落实规划标准,确保95%的社区空间直接应用于服务居民。机神社区5层高的邻里坊,就是由原先的街道办公楼改造而来的;濮家社区1800多平方米的空间,是将闲置的办公房推倒,重建而来的。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重点保障“一老一小”的需求。服务老人,上城区首创“邻里食堂+助餐点+幸福餐桌+助餐队”的老年助餐模式,累计建成“幸福·邻里食堂”助餐点位134个;服务儿童,上城区开辟了一条以公建民营、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办托等为主体,婴幼儿成长驿站为补充的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并在全市率先探索“医育结合”服务模式,通过签约家庭医生促进科学育儿。政、企、社、居协同参与,管理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好后,谁来管理、运营?上城区梳理了56家第三方机构清单,运营方入驻后,并不单纯依靠政府补助,而是通过“自我造血”实现长效运营。目前,上城区90%的邻里食堂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上城区还推出了“社区主理人”“社区合伙人”等计划,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起来”“用起来”“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