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理塘,是因为藏族小伙丁真车行驶在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经济开发区的浙川大道上,路两侧是“浙川纺织产业园”,厂房林立,鳞次栉比,随着一车车纱线、布匹、成衣通过这条路运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园区在扩张发展中正在快速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于屏山县而言,浙川纺织产业园区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屏山县是座年轻的水库移民县城,岷江穿城而过,川流不息。从一个没有支柱产业的新县城,到获评“国家火炬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示范)”等称号,屏山县只用了7年时间。未来,这里还将成为宜宾千亿纺织产业核心基地。拉开这场变革序幕的,正是这一根细细的纱线。
浙川纺织产业园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纺织行业已成为浙江工业总产值唯一超万亿的集群。在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的契机下,嘉兴海盐县与宜宾屏山县结对,当地成熟的纺织产业在不断向西部转移过程中,也实现了提档升级。首家落户浙川纺织产业园的企业,就是来自嘉兴的纺织企业天之华。天之华董事长董坚强表示,屏山具备纺织产业转移的几大要素:成本洼地、产业配套高地、人力资源富地。不过真正让他们下定决心的,还是两地政府部门共同构建的营商环境,给予了企业家们极大的信心。如今走进浙川纺织产业园,在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涡流纺车间内,可以看到上百台机器整齐排列并高速运转着,原料棉条越变越细,最终成为一锭一锭的成品纱线。公司在迁移过程中并不是把东部淘汰的机器设备移到了西部,而是引进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全部建成后500台(套)世界先进的涡流纺设备同时启用,届时,屏山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涡流纺生产基地。2021年,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启动,嘉兴市海盐县、秀洲区、嘉兴港区三地结对屏山,浙江省驻宜宾帮扶工作队队长顾建忠也心系产业园区的发展,几乎每个星期他都会到园区各家企业走访。他将浙江的“标准地”制度带到了屏山,参照浙江“亩均论英雄”标准,亩均税收15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引进,设备落后的企业不引进,确保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海盐县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带入屏山,实行“一张单子跟到底”,让企业省心、省力。在“一张单子跟到底”的服务下,润厚纺织一期项目从动工到投产只花了4个月的时间,刷新了屏山县工业项目的建设速度。截至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园区引进的41家纺织企业中,多家企业已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冠军:四川润厚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特种包覆纱企业、宜宾弘曲线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缝纫线企业……未来,这里还将成为宜宾千亿纺织产业核心基地。得益于纺织产业的发展,家住屏山县书楼镇的龙梅收获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在园区纺织厂工作,每个月工资七千多元。相比起原先一家四口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挣钱,如今夫妻双方都有了收入。她和丈夫刚在屏山县城里买了一套房,两个读书的儿子也都被接到县城上学。产业园区的发展吸纳了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进而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老县城搬迁时3万上下的人口如今已经发展到了9万人。当初搬迁时建造的一座跨江大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县城的发展,第二座跨江大桥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