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召开了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推进第一次例会。会上,说到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责任和使命时,市长姚高员提到这样一句话:再造一个杭州工业。为何提出“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城东智造大走廊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辉煌的杭州工业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经济发展的铁律。放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时间维度,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工业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意义。这里曾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工业重镇,诞生了全亚洲最大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织厂、我国第一座现代化丝绸联合企业——杭丝联、华东地区最大的制氧厂——杭氧,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杭汽轮、杭锅……杭州大河造船厂,上世纪70年代全盛时期,生产技术在杭嘉湖一带领先。西湖上第一艘脚踏游艇、第一艘画舫都由它设计制造。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杭州工业快速发展。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翁佩君副教授曾给我们提供一组研究数据,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杭州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特别是1984年到1988年,每年都维持在30%左右的增幅。当时,杭州的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纺织丝绸、化工医药、轻工食品,产值占全市的86%,利税更是占到了79%。可以说,当时是工业撑起了杭州的经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这四大支柱产业全部突破百亿元大关。进入新世纪,杭州工业继续发力。从2002年到2005年,杭州工业产值连续迈过4个千亿元大关。2006年更是超过东北三省省会城市沈阳、哈尔滨、长春三市之和。但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杭州第三产业开始取代工业,成为杭州经济支撑,杭州进入后工业时代。2007年,杭州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工业,宣告了杭州从1958年起工业作为第一经济的50年历史终结。2010-2020的10年间,杭州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从47.8%下降至29.9%。去年,杭州GDP实现20059亿元。其中,工业占比仅为28.3%。不过,杭州可没闲着。这段时期,杭州抓住时代机遇,选择了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站上了角逐全球城市的舞台。只是时常有人调侃,缺乏工业支撑的杭州,经济有点偏“软”。
沉淀近20年,杭州工业等待新的发展平台如果把经济比作一栋房子,工业是“梁”和“柱”,只有梁柱稳固,整栋房子才能住得安心。苏州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个普通的地级市,2023年GDP总量24653.4亿元,位列全国第六,排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等直辖市、经济特区、省会城市之后,靠的是什么,就是工业。当前苏州已汇聚了16万多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行业大类、172个行业中类和513个行业小类,构筑起了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工业体系。截至2023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已高达4.43万亿元。有句话很有意思,“苏州堵车,全球缺货”,就是苏州强大工业实力的生动写照。同样是工业大市,去年深圳规上工业产值达到4.8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一季度深圳工业产值占GDP的30%以上。全球每8辆新能源汽车、每7部智能手机、每6台彩电就有一件是深圳企业生产的,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80%-90%是深圳企业生产的。还有全国GDP第一城上海,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已逼近4万亿元,为39399.57亿元;还有我们的兄弟城市宁波,2023年工业GDP占比高达45.8%。城市发展历史无数次证明,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压舱石,只有工业基础雄厚,紧跟时代潮流的城市,在面对狂风巨浪时才能不惧风险,稳定向前。沉淀近20年的杭州工业,正等待着一次相遇,遇见一个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