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初夏,正值花季。如果说“高架月季”体现了杭州人的浪漫,那“天桥月季”则给这个小区带来了满满的爱意。杭州翠苑四区,分批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拥有杭州独一无二的建筑格局——800米天桥环抱6幢住宅,围成“吕”字型。风雨40年,当年全市创新的设计成了绝唱,哪怕今日看来依旧前卫,独树一帜。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开始,居民自发包干天桥上56个花坛,种满月季,让这座天桥成了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今年春天,月季如期绽放,居民欣喜,奔走相告。浪漫背后,是一个长情、真挚且感人的故事,听记者慢慢讲来。
“绝版天桥”诞生记白底、红沿,二层高,小区天桥观感很美,有港式风格,经典的配色、造型常见于尖沙咀、中环等地。翠苑四区共有37幢住宅,其中6、7、8、9、10、11这6幢住宅被这座天桥连接,该区域有住户550余户。杭州老旧小区,记者跑了不少,两三幢楼之间的天桥设计不稀奇,但800米环形天桥却真成了“杭州绝版”。设计出自谁手?为什么这么设计?又为何仅此一家?带着一头困惑,记者相继询问四区老居干、基层干部和大量居民,没人能说出门道,只获得了几个关键词:香港、深圳、公园式住宅、杭州唯一。想认定只此一家,须有官方出处,为了弄清这独一份的浪漫,记者决定抽丝剥茧。在那个还没有兴起商品房的年代,大规模的住宅区往往由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至少会有留存图纸和资料。记者向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求助,得到了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汇编的《杭州市住宅区规划图集》中关于翠苑四区的规划设计图纸。汤工说,业内一般称之为屋顶连廊,四区连廊成“吕”字形,可通人,居民喊“人行天桥”也没问题。“印象中,四区的天桥在杭州就是独一份。”汤工熟知这段历史,设计图纸出自该院一位已故的顶尖设计师,借鉴了香港、深圳等城市的小区内连廊设计风格,这份创新的出发点有几个。杭州处在北纬30度,香港约在北纬22度,两座城市日照角度不一样。“我们更在意楼间距,要保证日照要求。第一个创新在于四区整体布局改变了,借鉴四合庭院的规划设计手法,将原来组团的三排行列式住宅的中间一栋移往东西侧周边布置,让狭窄的间距成为宽阔的庭院空间。”汤工说,第二个创新才是设计廊道,它位于原人行道位置上,不额外占地,但有多种功能,廊下可作为设施用房,廊上可开辟花坛,变成连接楼梯间的通道。此外,还有一个放在当时很“合理”且实在的原因。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设计者的门生,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吴伟进。“根据当时设计标准,7层就要上电梯,各地都在寻找创新模式,既能控成本,又能增加居住面积。”吴伟进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在翠苑四区创新尝试了大连廊,桥下为设施用房,相当于“借”了一层,桥上有6层,不违反规定,也把楼建到了7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何仅此一家?“随着发展进步,城市建设理念纷至杳来,四区分批建设、交付后,紧接着杭州迎来商品房建设热潮。”汤工解释,市里各级政府和房管部门成立的房屋经营公司陆续登场,一共十八家,成为杭州房地产开始市场化的最早参与者,“我们院转换角色,负责前期规划,出指标、做控规,四区这样的设计在其他设计院没有延续,一次潮流性的探索成了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