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2月1日,20组来自新就业群体家庭的学生代表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共赴一场由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苏州团市委共同开启的“小候鸟”新春研学之旅。在探秘展馆中穿越千年丝韵,读懂苏州丝绸的前世今生;在互动交流和亲身体验中领略姑苏文化和非遗传承之美。
“这就是宋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仔细看这些作品,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匠心和巧技可见一斑……”在丝绸博物馆历史馆的展厅内,丝绸独有的魅力画卷,在“小候鸟”们眼前缓缓展开。从宋锦的繁复纹样到袍袄花纹,从衣冠制度到织物艺术,大家聆听着场馆工作人员的讲解,欣赏着丝绸文物和精妙的非遗作品,深深体会从古到今丝绸文化的不同韵味。
现场,传统织机操作表演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只见眼前高大的宋锦花楼织机上,两名操作人员互相配合,一人负责提花,一人投梭织纬,默契地完成织造。“原来我们穿的丝绸服装是这样通过能工巧匠之手做成的,还能织出这么多不同的纹路,长见识了!”孩子们一边观察着操作细节,一边对身旁的家长说道。
随后开展的苏州传统文化及年俗体验课,同样引发了“小候鸟”们的浓厚兴趣。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志愿者讲师夫妇刘旭东和邹宇佳通过一场“你笔画我猜”的游戏,带大家一步步解锁苏州名胜古迹里的那些故事,特别是苏州古城蛇门上的对联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在春联互动对词的“切磋”中,“小候鸟”们增长了知识,也互相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每组家庭齐上阵,将新年愿望书写在织锦摆件上,用亲手制作的新年礼物,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健康安宁。稚嫩的字迹中,有对家人的牵挂,有对平安的期盼,有对未来的憧憬。
轻薄绚丽的丝绸,繁复精巧的织机,创意别致的手作,底蕴厚重的文化,让“小候鸟”们大开眼界,了解了丝绸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见识了古代匠人的技艺传承;也让现场共同参与活动的家长不由地赞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和爱人在苏州三年了,这是孩子第三年来苏州过年。但通过参与研学活动深入了解苏州传统文化,这还是第一次。这才是真正过了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酥’年!”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张女士感叹道。
志愿者邹宇佳也深有感触地说:“看见大家听讲的专注眼神,感受到大家热情的劲头,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在这里,我们不仅是一名志愿者,也是‘小候鸟’家庭与这座城市之间的一座桥梁。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苏州的温度,也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关爱新市民劳动者子女,今年春季假期前后,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苏州团市委在全市共同推进暖“新”成长行动,依托青年学习社线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等,开展研学游活动,带领“小候鸟”沉浸式感受“苏式生活”,帮助“小候鸟”们感知历史文化的厚度;在亲子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小手拉大手”增强广大新就业群体对苏州及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苏州面向新就业群体等家庭开办超过300个青少年寒托服务点,缓解新就业群体寒假期间“带娃难”问题;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青年之家、儿童关爱之家等阵地,打造不少于20个“小候鸟”驿站,提供休憩、阅读、咨询等服务。
接下来,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苏州团市委等部门将持续针对“小候鸟”群体推出系列关爱关护举措,在帮助在外奋斗的青年父母融入城市新环境的同时,守护更多新市民劳动者家庭。(苏报融媒记者 葛芝 文/图)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2-02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
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