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太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实现历史性突破。守着半分太湖水,做足十分太湖美。常州地处太湖上游,市域全境均属太湖流域,是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2024年,我市排定242个治太项目、年度投资131.8亿元,太湖常州水域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对太湖总磷改善贡献率位列环湖城市第一,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治太“成绩单”。碧水潺潺,湖光粼粼。冬日的太湖景致如画、生态怡人。在太湖西北角的竺山湖区域,多艘生态环保绞吸式清淤船正在进行清淤作业。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动工厂”。2023年,常州在省内率先开展新一轮太湖清淤工程,引入新工艺,采取以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为主、气动吸泥泵生态清淤船为辅的清淤方式,每日稳定出泥可达1.2万立方米,底泥清除率达96%以上。截至目前,
我市已在竺山湖累计完成清淤300万方。在太湖“前置库”洮滆片区,清淤的力度同样很大,
滆湖累计完成630万方。不仅如此,2024年,常州加快实施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底泥污染控制、以渔控藻、沉水植物修复、浮游底栖生物繁育等工作。如今,滆湖湖心区湖水清澈见底,青翠茂盛的水生植物如“水下森林”随波摆动,不时有白鹭飞来嬉戏,尽显河湖自然之美。
同样的生态巨变也发生在长荡湖。近年来,金坛区累计投入近百亿元,打出一套退圩还湖、网围拆除、生态清淤、环湖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组合拳”,让长荡湖由“生产型”向“生态型”加速蝶变,成功创成国家湿地公园,吸引对环境高度敏感的珍稀物种大量回归。2024年,我市洮滆两湖水质实现跨越式改善,长荡湖水质持续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滆湖常州水域水质首次达到Ⅳ类,总磷同比改善27.9%,成为太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关键所在。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近年来,常州把开展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解决湖内问题的功夫下在湖外。
通水近一年的常州武高新工业污水处理(一期)项目,可以将综合废水、重金属废水分别收集处置,尾水中的总磷、氨氮指标均可达地表Ⅲ类水标准。这个项目日处理规模为3万吨,为太阳诱电、顺风光电、格林保尔、恒立液压等一批重点企业接管通水,大幅提升入湖污染物削减率。2024年,我市
4431家涉磷企业均高标准完成规范化整治;整治提升“危污乱散低”企业
3273家,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
2014吨,腾退、盘活低效用地
2.5万亩;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
1万吨/日,形成25万吨/日处理能力,实现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
雪堰镇雅浦村桃园种植尾水的净化和生态缓冲湿地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面源污染同样是治理重头。截至目前,常州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38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养殖池塘基本完成生态化改造,完成418个农业生态敏感区面源污染溯源排查工作,进一步削减了太湖流域污染负荷。
新康村探索“稻鸭共作”新模式种植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更不用除草剂,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水环境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如果说内湖清淤、近岸治污是做“减法”,那么常州不断加快建设的环生态湿地链则是在做一连串“加法”。
俯瞰位于中心城区的新天地公园,7万平方米的“玻璃海”如梦似幻,能清晰地看到鱼儿在水草间嬉戏。“北部片区整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肉眼可见,水质已经提高了一个等级。”武进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种植水草、投放水生动物、改良湖底底质等措施,巧妙解决了公园湖体岸边落叶易冲刷至湖中造成水质波动等问题,湖体生态链逐步恢复。在城市里,一批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可惬意休闲的绿意空间;在乡镇,一个个小微水体示范片区同样靓丽。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
910个入河(湖)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
1341个“小微水体”整治任务,两年完成县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
158条(段)。碧水环流、翠岚如织、满城常青,治太这项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下一步,常州将肩扛上游重担,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为江苏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 “全国湖泊治理标杆”作出常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