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文竹 通讯员 常组宣“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常州建设“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提出的鲜明目标,已经在泰州小伙朱天一的身上成为现实。“居住在人才公寓,就职于朝气蓬勃的人才企业,上班通勤10分钟,每月房租1200元,还能用‘双资助’基本覆盖。”说起来常一年的居住和工作感受,朱天一喜形于色。人才公寓,打造引育“金名片”以人才公寓建设“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留才“大文章”,是我市的一项积极探索。2021年起,我市用3年时间,建设了374处、11.78万套(间)人才公寓,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乡镇郊区全覆盖,可满足35万人才的安居需求,形成了人才公寓“规建运管服”的常州模式。朱天一居住的君天青年人才公寓,位于天宁区青洋路高架旁,是他来常后通过人才公寓在线系统寻找并申请的。“我住的单人间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设施齐全,一个人生活足够了。”朱天一说,更让他高兴的是,公寓还配套了健身房、篮球场、影音室、咖啡馆等,不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立足人才多元需求、产业多元布局、资源多元差异,我市重点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等区域增加人才公寓供给,开发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公寓产品体系,覆盖了择业青年、蓝领工人、白领人才、领军人才、外籍人士等各层次人才安居需求。其中,我市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的经验做法,被住建部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在建设过程中,我市改革创新盘活国有存量资源、企业低效资源、社会闲置资源,引导鼓励第三方集中回租群众安置房、统一管理运营,推广企业闲置配套用房改造经验,推动老城区酒店资源盘活利用,实现了人才公寓建设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社区提升、人才引育的有机融合。“正是因为紧贴产业和企业需求,我们很多公寓项目都是‘开业即满租’。”负责君天青年人才公寓建设运营的行程嘉寓(常州)住房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昌春表示,“现在,很多常州企业在招聘宣传中,都把人才公寓的住宿环境、免租政策作为一个重要卖点,这说明我们人才公寓真正成为企业招引人才的一张特色名片。”服务赋能,提升人才“获得感”从人才公寓服务大厅张贴的宣传海报上扫码关注“天宁青年”微信公众号,几天后,朱天一就收到了“寓宁有约”人才夜校的消息推送,他对其中的“短视频剪辑培训班”很感兴趣。4月2日晚,他来到位于茶山街道的兰陵·集青年部落人才公寓,花2个小时学习了这项“小技能”。“授课的老师来自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课非常专业, 让我获益良多。”朱天一表示,他将长期关注人才夜校,寻找兴趣点,不断拓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推动“有形”居住空间和“无形”人才发展环境融合,最大程度发挥人才公寓留才、兴才功效?今年,我市深化开展人才公寓赋能提升行动,重点在人才公寓的运营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做文章。人才夜校就是其中一项颇受欢迎的举措。此外,我市还明确了安全保障、政治吸纳、线上社群、医疗卫生、行业自律、社会治理6项基本保障服务,政务办理、法律服务、志愿帮扶、便捷出行4方面拓展服务,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素养提优、就业指导、创业孵化、青年联谊、文体惠才7项青年成长服务,常态化举办招聘夜市、周末专场招聘会,开展政策解读、感悟分享、创业咨询等系列活动,同时开展婚恋交友、户籍办理、安家置业等生活类服务,赋予人才公寓更多溢出效应、社会效应。朱天一所说的“双资助”,是他来到常州后感受到的又一个惊喜:“这笔钱不用我自己申请,就直接打到了我的卡上。”我市面向青年人才,实施“青春留常”工程并扩大覆盖面,向本硕博毕业生及在常高校大专毕业生提供“非申即享”“直达兑付”的“生活居住双资助”,为人才提供优厚、便利的租房、购房和生活补贴。作为毕业来常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朱天一每月有600元的租房补贴和500元的生活补贴,有效缓解了生活压力,让他可以专心致志投入工作。政策迭代,激发创新“强动能”朱天一所在的常州维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23年,同年入选我市第22批“龙城英才计划”。一年多来,企业已经获得人才方面各类资助200万元,目前正在申报省“双创”创业类项目。近年来,我市以“龙城英才计划”为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释放出常州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珍视人才、关爱人才的强烈信号。在政策体系上,我市不断提质扩面,逐年加强对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青年人才、民生人才、技能人才五类人才的政策覆盖,在人才特区、人才金融、人才合作、人才服务、人才荣誉五大领域持续发力,优化资金拨付节点,“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不断提高资助额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揭榜挂帅”、实施人才专项,创新组建常州人才科创集团,成立“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企业股权激励基金联合体,建成100亿元科创母基金、60亿元天使母基金、天使轮直投基金、新能源人才专项基金和合成生物人才专项基金。自2021年起,我市全面启动“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与各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面对面交流,“人才长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打响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朋友圈”,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广纳天下英才。去年以来,我市又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989名博士人才在高校与重点企业、科创平台之间柔性流动,通过“拨转投”形式支持科创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镇长团建在产业链上,以重点产业为牵引、龙头企业为载体、促成产学研合作为核心、深化校地融合为基础,累计协助组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500家,撮合产学研合同超2000份、总额超53亿元……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我市“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强劲动能。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