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中外学者专家走读良渚 用脚步丈量文明交融的距离

2024-11-27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48d0ffe92d9d9ce12ae8af897baba5ef_zjrb2024112600003v01b007.jpg

11月25日,参加第二届“良渚论坛”的各国考古学家来到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采风,实地了解良渚文化。 记者 徐彦 摄

良渚古城,芦花婆娑纷飞。来自希腊的考古学教授苏尔塔纳·玛丽亚·瓦拉莫蒂信手定格下这一瞬间的美丽,她感叹“仿佛5000年的时光在此刻凝固了”。

11月25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当天下午,近百位中外考古学家、音乐家走出会场,实地参观考察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与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用脚步丈量文明交融的距离。

当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地发掘的精美玉器、农具、稻谷粒真实地呈现眼前,从宏观到微观,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就这样展现在世界面前。

与良渚的初见

走进美丽洲公园的良渚博物院,看着细雨中矗立迎客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学专家们惊叹于良渚遗址保护之精良。

精心雕琢的玉器、宏伟壮观的古城墙、复杂精细的水利系统……博物院内展出的600多件(组)各类珍贵文物,让良渚文明变得可亲可感。专家们频频驻足,流连忘返。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教授罗宾·肯宁汉说,虽然相隔万里,他和良渚的初见,却犹如“老友见面”一般,“来之前,我对良渚文化已经有所了解,因为我教的其中一门课程就是世界文明史,研究埃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良渚是其中很重要的章节。”

从书本走进现实,让罗宾·肯宁汉啧啧称奇的,是良渚出色的文物保护与展示技术。他俯身凝视着一盘来自5000年前的炭化稻谷,这实证了良渚稻作文化曾经的发达,“考古中经常会有材料遗失的情况,我发现良渚文化尽可能地完整保留了第一手资料,这让我很惊喜。”

“瑶山遗址由什么组成?祭坛和墓地发挥什么作用?”一边仔细聆听讲解,苏尔塔纳·玛丽亚·瓦拉莫蒂一边频频发问。和罗宾·肯宁汉一样,她也是初次来到杭州,“保护和追溯做得如此完整的遗址,在欧洲也不多见。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厚度和现代中国的速度。”

同一时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数十名音乐家正与城墙遗址、宫殿基址“亲密接触”。

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泽维尔·布维耶登上莫角山宫殿遗址,眼前的先民遗迹沉默地勾勒着这里曾经的璀璨。他说:“我很期待有一天,人们能在良渚遗址中发现来自五千年前的乐器,我想听听来自五千年前的声音。”

与世界的联结

于良渚而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得主白简恩教授是一位老朋友。“这是我第三次来良渚。”

她说,与第一次来良渚时相比,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变化非常大。“我最感兴趣的是水利。”她指了指良渚古城的沙盘模型,在古城外围,建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我比较关注良渚先民如何管理、利用水资源,我也会想象,如果时光倒流,其他地区如何学习借鉴良渚的经验。”

在良渚国际研学中心,音乐家们“变身”玉石匠,体验着玉器制作的过程。

西班牙利赛欧音乐学院教授何塞普·奥里奥尔·萨尼亚笑着说:“打磨良渚玉器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拉小提琴时的动作,十分有趣。”一旁的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音乐教育家吉列尔莫·威廉·雷赫尔曼率先打磨出成品,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太漂亮了,这是来自五千年前的礼物。”

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更需要创造性的传承。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张华关注的角度就有些小众:“你知道大约4500年前,良渚古国为何突然崩溃吗?”

王张华说,她和团队在2018年开展研究,提出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长江三角洲及杭州湾滨海平原在良渚文化末期发生大范围的水涝灾害,可能是触发良渚文化衰变的重要环境因素。“今年受邀参加‘良渚论坛’,我最想做的就是与同行们交流‘杭州湾沿岸良渚早期的气候水文事件’,进一步探索良渚文明呈现的人地关系。”王张华表示。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