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杭州市第八届“感动杭城十佳教师”先进事迹也正式出炉。回顾这八届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用尊敬之声、礼赞之行温暖每一位爱岗敬业的“筑梦人”,正是杭州对教育最大的支持,对教师最好的礼物。在这些“感动杭城十佳教师”中,有的跨越千里支教,用实际行动书写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情谊;有的扎根条件艰苦的农村,用爱和责任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有的深耕特殊教育,为“折翼天使”们托起生活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家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们的故事,向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人物故事排名不分先后)。
A他用爱心浇灌雪域 让县中办学蒸蒸日上她给高原的孩子带来很多“第一次”体验方润根
来燕红方润根,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如今的他正远在1700公里外的“红色名城”四川泸定。这已是他在泸定中学支教的第3个年头。作为一名“空降”的外省校长,两地不同的教学环境,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升管理,在方润根看来办法很简单:以身作则。早上6:30,他第一个出现在教室门口,检查学生早读;各学科的课堂上,都有他认真听课的身影;每天晚上10:30,寝室里都有他督促学生睡觉的声音;周末,他带着老师们走遍了泸定周边乡镇的学生家庭。他用自己的责任感和真情,影响着身边的人。管理日益向好,也促成教学成绩显著提升。来泸定刚满一年,在2023年的两次甘孜州高三统测中,文理科均有3人进入前十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县教育应该是一盘棋。方润根从长远发展出发,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小学初中探索“5+4”、初中高中探索“2+4”的学制,在全县选拔学有余力的五年级和初二学生各100名进入下一学段学习。“一体化”办学的实施为泸定县留住了优质生源,也让优秀的学生能有更适合的成长路径。“虽然只在甘孜任教三年,但我将所有精力都献给泸定中学,为县域高中发展播种明天。” 方润根说。和方润根一样,浦沿中学教师来燕红也是杭城援助西部的一位教师代表。2018年,她到青海开始一年半支教。2020年初,她又将支教时间延长了一年半。刚到德令哈时,来燕红带的两个班,100多个学生有30多人英语不及格。“德令哈的教育还保持着比较早期的模式,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来燕红选择把课堂还给学生,加快课堂节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有两三次发言机会。因为有杭州来的老师,孩子们有了许多“第一次”的体验,比如第一次亲子活动、“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来燕红一直坚持家访,一个学期每户家庭至少去3次。老师们把成绩优异孩子的奖状、奖品送上门,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的一份肯定。“杭州班”在德令哈渐渐有了名气,很多人都竖起大拇指。但来燕红觉得,她做得还远远不够,为了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她将自己的课堂全开放,欢迎当地的老师们来听课,也会把课件分享给她们,“只有整个团队好,学校的战斗力才强。”来燕红说。
B她有一颗民族心 呵护少数民族孩子舒心成长他用心陪伴 让特殊儿童在体育中收获自信莫颖萍
孙海军前些年,学前教育资源紧张,每到升学季,总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父母带着孩子来童星幼儿园咨询。遇到这种情况,童星学前教育集团园长莫颖萍,都会主动帮助家长跟教育部门沟通,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会把这些孩子“留下”。“我自己也是少数民族,我知道这些家长来杭州打拼的不容易,也能感受到他们想让孩子上优质公办园的良苦用心。”莫颖萍说,近年来幼儿园录取的少数民族孩子有20余名,有回族、畲族、赫哲族等。幼儿园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让孩子们在这里舒心成长。这一举措也获得了家长们的点赞:“把孩子交给莫园长,我们很放心。”作为一名教育人,莫颖萍有着浓浓的民族情怀和责任感,深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多年来,她一直在园内推进民族团结的课程实践,开展了“我的家乡”“大中国”“民族体验馆”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孩子很喜欢,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他们感知56个民族是一家。”她说。和莫颖萍关注少数民族孩子的成长类似,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孙海军,也一直关注着特殊儿童这个群体。2002年,浙大体育系毕业的孙海军进入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萧山区聋哑学校,只因校长的一句话:“这里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虽然这里的学生听不见,但孙海军很有耐心,一个个动作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只为让学生在体育中收获自信。在他的专业指导下,2003年培养的两名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聋人奥运会,收获两个第四名,两个第五名,一个第六名的好成绩。2007年,孙海军的教育生涯来到了十字路口,学校要转型培智学校,这也意味着他要放弃熟悉的教育方向,改攻“特教”。但他没有退缩,虚心向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求教,体育课设计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培智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孙海军说,很多孩子刚送进来时,走路都需要搀扶,体育课的设计内容就是帮助他们复健。很多时候他陪孩子一起运动,只为让孩子收获信心。“每当一名孩子运动能力趋于正常后,这比我当年参加比赛拿奖牌都开心。”
C他培养了超2万名新闻人 是学生的“百事通”他以才“服”人 带领学生“争金夺银”沈爱国
黄雄伟38年,超过20000人。这是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爱国教授从教以来在新闻传播学科培养的学生人数。而这么多学生都有一个共识:沈老师就像一个“百事通”,啥都知道。很多时候,沈爱国发一条朋友圈,就是一个大新闻,他的许多学生也把沈爱国的朋友圈当作一个重要的“新闻源”。这都得益于沈爱国多年来在媒体圈的深耕。搞纸媒,做电视,写评论,他在传媒各界都“真刀真枪”地做过业务,多年的闯荡让他打通了“新闻江湖”,也使他的课堂生动而有趣,很多在编辑部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让学生们听到入迷。几十年过去了,送走了无数批学生,在沈爱国眼里,一直不变的是——学生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2013年,沈爱国在北京动了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出院返杭时,仍然没力气说出完整的句子。几位同事来家里探望,不经意中提到,还有20名同学的毕业实习没有着落。他立即拿起两个手机,一个发短信,一个发微信,不到两个小时,为20名同学对接上了实习单位。现场的几位女同事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学高为师”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魅力所在。和沈爱国一样,杭二中老师黄雄伟也以“才”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一堂40分钟的课,黄雄伟常常要花4个多小时准备。在广泛阅读各个版本教材、各类教辅资料和高校相关教材的基础上,他以自己的方式把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点整理得井井有条,大大便利了同学们的理解与记忆。他认真钻研历年选考真题,总结出题规律,清点课本上常被考查却又易被忽视的细小知识点,让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的放矢。身为一名生物竞赛国际金牌教练,他还常常把竞赛知识有机地融入高中内容的教学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深层原理或是延伸应用的讲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听黄老师的课是层层递进的。你能跟随着他的思路,把一个体系的知识点串珠成链。”靠着这套“三板斧”,黄雄伟带领一届届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任教学生中有100余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名学生获得国际生物奥赛金牌,多名学生获得全国生物奥赛金银牌,2022年2名学生入选国际生物奥赛国家队,占据国家队“半壁江山”。他也被学生和家长视为智慧而敬业的好老师。
D他致力于让山区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她走遍山间田野只为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钟利民
毛红华桐庐县的新合小学是一所山区学校。1995年,生于新合乡的钟利民师范毕业,回到新合小学任教,此后他的教师生涯,都和乡村学校紧紧捆绑在一起。“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班上52名学生,那种责任感一下就上来了。”他决定充实自己,给农村孩子良好教育。上世纪90年代,山区学校尚未通互联网,信息闭塞,钟老师想着办法自我学习。白天,他用磁带录下自己上课的过程,一遍遍听,一遍遍磨;晚上,他捧着教育书籍苦读、做笔记;双休日,他反复观看教育“大咖”的视频课,记下要点……就是这样点滴积累,他硬是成了“语文浙派名师”“杭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在,钟利民出任分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总校长,当初那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他还走遍了桐庐县内的每一所山区学校送教。他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细水长流。”初出茅庐时的习惯仍然影响着他。即使工作再忙,他还是会抽出时间,看名师视频、读教育经典,不断充实自己。在钟利民走入新合小学的三年前,毛红华也走上三尺讲台。如今在淳安县汾口镇初级中学当语文老师的她说,让她一直留在乡村从教的,是学生对她的那份真情。“我们曾一起爬山、野炊、摘橘子,上学路上他们会采一束花,放到我桌上。” 一次课上讲春节,她随口说了一句,小时候春节前,妈妈总会在晚上,就着煤油灯做冻米糖。等周末返校,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袋冻米糖,旁边有一张纸条:“老师,这是我妈妈做的,请你尝尝,不知道甜不甜。”“所有的这一切,如今回忆起来,都是淳朴,都是幸福。”毛老师很感慨。她也用爱回馈着大山里的学生们。刚入行时,班上每年都会有几个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失学。“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必须要读书。我只能找到学生家里,能劝一个是一个。”那阵子,她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跑,有一次半路自行车爆胎,她只能拖着车走了十多里路。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她也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的工资垫付。二十多年时间过去,人们富起来了,上学已不成问题,但新的问题出现。“2022年我带的班,30个人里有13个是单亲家庭。”此后,毛老师就成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依靠,无论是学期中还是假期里,只要有需要,她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因为他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平时的点滴中,我相信,爱能使坚冰融化。”
E她的大号行李箱装满了对学生的爱他用陪伴诠释二十年如一日的关怀朱周周
洪明祥“您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 “感谢您的不放弃”……每年学生的毕业留言册,朱周周都会珍藏,时不时翻出来看看。从17岁职高毕业走上讲台,她在农村中职班主任岗位上干了28年。获奖无数的她仍觉得,学生唤她的一声声“周周姐”“老妈”,才是教师生涯最大的财富。“经历了中考低分摧残的孩子们,需要更多关爱。”平时她总是瞪大眼睛看孩子们的闪光点。2020年,闲林职高备战杭州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她竭力推荐班上一名有点自卑的山村男孩参赛,因为她发现了孩子喜爱诗歌。现场,朱老师把自己为儿子参加朗诵比赛定制的制服送给他,最终,学生拿下金牌,“这个大男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喊我‘老妈’了,全班学生也都默认了他是我的‘二儿子’。”朱老师笑着说。每次出差,朱老师总会带一个大行李箱,专门给学生放礼物,比如洗面奶、糖葫芦……有同事说她付出太多,可朱老师觉得,“班主任要有爱、有担当、有行动,这能为学生带来强劲的学习动力。”另一位“爸爸”,也属于“陪伴型”老师。洪明祥从教29年,至今已当了24年班主任。他说,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作为班主任,有义务用关怀去影响学生。洪老师所在的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他几乎每天“下寝”观察、帮助学生,二十年如一日。2002年,班上一学生因感冒引发急性心肌炎,所幸洪明祥“下寝”时发现并及时送医;2014年,一位贫困学生在高考体检时查出患有重病,洪老师四处求医,最终学生病愈并被985高校录取;2020年,一学生因脚骨折无法到食堂用餐,洪老师给她送了两个月的饭。还有件事在学生中流传。十多年前,洪老师和一名学生在寝室里随意聊起的一个话题,孩子受此启发,竟然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获35分加分,后被人大法律系录取。在说完“‘洪爸’真神!”之余,不少学生也为他引导学生全方位成长而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