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惠及“每一个”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上周,杭州市中小学迎来了新学期,上城校园里再次充满了孩子的欢笑声。每一年的开学,都伴随着教师节的来临。最近,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正忙着准备教师节前的各项庆祝活动,抽空走访学校、慰问教师。在忙碌的间隙,都市快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项海刚穿着白色衬衫,语气平和,他说:“最近,我们正在准备一场教师座谈会,和原来的会议不同,这一次应区委书记章燕要求,邀请了许多一线教师到场,就是希望能够聆听接地气的教育故事和真实感悟。”谈话间,项海刚从记者这里听闻一位区内资深班主任在暑期用心家访,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学生跑步、举办读书会的事,他欣喜地说:“我们就是要多宣传这样默默奉献的一线老师,呈现他们和孩子、家长之间的真实互动。这些老师或许不是名师,但他们常年扎根一线,无私关爱学生,这就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什么是教育家精神?随着全国第40个教师节的来临,这个问题也不断被追问。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新时代的“大先生”到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独属于中国教师的精神内涵不断引领着教育人向内问追求,向外求生长。“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内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共同编织出了教育家的精神图谱,也成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项海刚说:“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们希望教育家的精神能够根植在每一位上城教育人的心中。伴随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今天,我们以“每一位”为关键词,细细检索上城教育中那些熠熠闪光的教育家精神。
致敬“每一位” 以德为先的逐梦人在教育家精神的图谱中,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分量。这两个因素,指引了教师的灵魂追求,完善了教师的健全人格。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今年,是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傅恭贵老师从教的第41年,从1983年进入笕桥中学,一路看着它从综合普通高中,转变为承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江干职业高级中学,到现在的新上城职业教育标杆:杭州市建筑类专门化职业学校——杭州市建设职业学校,他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不管是担任普通教师、班主任,还是成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校中层,不同岗位的角色转换都不曾改变他在教育事业上拼搏的初心。而不为人知的,是傅老师家庭三代传承的教育理想。“我的父亲原先就是笕桥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他曾经是杭州市体育教研组大组的成员,所带的射击队是杭州市头号队伍。那时候,父亲放学后还要带学生训练到很晚,我就把他的铝制饭盒塞到棉被里保温;后来,我也成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学生辅导,我常常在校内的教工寝室边烧饭边辅导学生。我带领的学生,多次取得浙江省建筑类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和市竞赛一等奖。”傅老师说,这是父亲交到他手里的接力棒。如今,傅老师的女儿也成为了上城教育的一名人民教师,他感慨:“父亲用他的从教经历告诉我,教育是无私奉献的职业。我也希望用自己40年的教育生涯告诉女儿,这是一份光荣高尚的事业,愿新一代上城教育人能够不断追求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努力与坚守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是师德模范、榜样标杆?这些年来,上城教育从区到校,再至个人,都在不断探索行为世范的内涵,建立师德师风标准。区级层面,一份《上城美好教师师德标准二十条》出台,提出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学生关怀、个人品行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具体指导。校级层面,崇文实验学校推出《教师的78个工作细节》,将“教书育人、服务学生、促进发展”落到实处;澎博小学颁布校本化“十大师德标准”,打造美好教师形象。万千名教师,也在不断追寻着教育的真谛。今年,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校长邱曙光年满60岁正式荣休,也结束了他在上城20多年的教育征程。十余年如一日,从清晨六点半到夜幕降临,从工作日到寒暑假,几乎全年无休的他,如水一般,不仅自己前进,还推动身边的人和事一起前进。他说:“与其说是坚持,不如说是享受。一个人一辈子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一种幸福。”
成就“每一位”以学促教的大先生“我们有没有可能培养这样一批学生?他们热爱学科,追随老师的专业。”项海刚说,“教育圈内,有专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做老师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点学习的兴趣,进而喜爱这个老师,成为这个学科的追随者,那么老师就是做成功了。”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新时代,“因材施教”的古老教育智慧,又一次被诠释出了新的含义。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你是否曾经刷到过一个名为“语文山水”的视频号?这些视频中,学生跟着老师玩起古诗改编“三句半”,写着专属于青春的诗句,每一个孩子都能文善写、能说会道。这些创新的语文课堂,更是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的讨论,视频账号也收获了百万人的关注。这个视频号的主创,就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面对网络上巨大的关注度,他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语文半亩地里。王老师说:“如果说真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夸耀的,那就是看到一个原本不爱说话的孩子,终于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达自己,赢得掌声;越来越多的优秀孩子成为了互联网‘明星’,越来越多的学生作品走入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孩子真心爱上了语文学习。”在他看来,这就是对他的付出最好的回报,是对他的教育最好的表彰。因材施教的教育闪光,还应该公平地投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上城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晓芳,这些年一直关注着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让这些孩子在普通学校能够留得住、学得好。近年来,上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特殊学生入学的“零拒绝、全覆盖”,还将区内融合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7类残疾扩展到了13类障碍学生。李主任介绍:“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区域内分片区研究、探索;将医疗、教育、康复有机结合,优化评估诊断机制,构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衔接的融合教育支持链。”上城融合教育的氛围越来越好,相关研究成果被教育部推送,为全国的融合教育开展提供了“上城样本”。围绕特殊教育,上城教育想做的还有很多,项海刚说:“接下来,我们还在考虑布局更多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家庭已经很困难了,我们更要为他们做好考虑,根据生活布点安排更多的专用教室、学校,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融合教育的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