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金秋九月,师恩绵长。西泠印社中,一代代师生用手中刀笔记录并发扬篆刻技艺文化。他们的作品和藏品背后,隐藏着许多动人故事。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以及历任社长,都有许多师生传承的佳话。他们不断开枝散叶,薪火相传,将金石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值此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别选取了陈振濂与林如、童衍方与唐存才两对师生社员的温馨故事,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期许,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更映照出几代人对艺术传统的坚定守护、不懈传承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个充满感恩与回忆的时刻,让我们向所有在艺术教育道路上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陈振濂:言传身教 老一辈学者的风范与底线坚守在回顾我的求学时光时,我深感对老师的崇敬,不仅仅源于他们的专业学识,更在于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生活态度。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底线的坚守。我特别有幸能够耳濡目染陆维钊先生和沙孟海先生的风范。陆维钊先生待人接物如沐春风,但在学问上却似一座威严的高山,他绝不苟且,坚守明确的底线。我曾在首个研究计划上写下,要在两年内写一部《中国书法史》,结果陆先生严厉地批评了我,指出我不知天高地厚,没有认清自己的分量。还有一次,我上交的研究计划里有一个因错别字而涂改的黑块,他认为我是对学问不认真,对老师不尊敬,罚我回去重新抄写,这样的“惩罚”却令我终身受用。沙孟海先生对我的教导也让我难忘。当时我写的论文是手抄的,里面有一些资料核实不准确或评价不太客观。为了保护我的原稿,沙先生没有直接改在我的论文上,而是在里面夹了四五十张纸条,提示我哪些地方需要校对改进、哪些评价需要更慎重。回想起这些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我深感他们首先是学问的引路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对我们为人为学的塑造。因此,在我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我也一直强调学生要认真学习、不要功利心太重、要热心做“无用之事”“无益(利益)之事”。我希望,能够将这些宝贵的师生关系和学问之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