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戴上草帽,穿着拖鞋,手握锄头的庄稼汉弹起了电子琴,婺剧团坐唱班的二胡手变身架子鼓手……四五个人奏响一曲《画你》,在这个欢快的下午,点燃了建德市三都镇的文化乡集。这就是“草帽乐队”的魅力。而这支带着乡土气息且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电声乐队,便是由周霞领着几个“老男孩”组建起来的。周霞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文联音乐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建德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今年6月,她又有了新身份——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于是,组乐队、搭舞台、开班授课、吹拉弹唱,一生热爱音乐的她有了新任务:领着村民过上“文艺范”的生活。“玩玩试试”83岁老爷爷学吉他“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中的国王,那么吉他就是乐器中的‘小王子’。”8月底,由周霞组建的乡村音乐学校吉他班,在三都镇的文化乡集“水灵灵”地开班了。连周霞在内的两位老师,七八把吉他,十几位附近的村民,加上“草帽乐队”的核心成员,这就是第一堂课的“完整阵容”。83岁的陈樟苟老爷爷,是年龄最大的学员,年轻时在部队里弹过三弦,吉他却没有玩过,于是就想着来“玩玩试试”。周霞手把手教他按弦,并时不时竖起大拇指鼓励他。两人相视而笑。一个多小时的吉他课,“松弛感”拉满,村民们抱着吉他把《送别》的前四句学会了。事实上,早在吉他班开办之前,乡村音乐学校就已经开设有手鼓班、空灵鼓班、声乐班、葫芦丝班等。师资从哪里来?一专多能的周霞基本都是自己上阵。除了在声乐上有很深的造诣,许多乐器她都会“耍一耍”。不过,每次有新内容的课,她还是会邀请专业老师来讲,自己在一边旁听。“专业术语、手法技巧还是他们讲比较好,我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接下去的课,周霞便会带着村民一起练。“让村民在现有的文化生活中多一些选择,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是周霞在2022年创办乡村音乐学校的初衷。“村民们不缺热情,缺专业指导”乡村音乐学校的“爆改乡村生活”早在2022年初,周霞就是建德的首批“文艺村长”之一。两年多“文艺村长”的经历,为周霞成为文化特派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前期与镇头村的村民沟通交流中,她发现该村有着良好的“音乐基础”,包括有自己的村歌和一支名为“铁姑娘”的文艺队伍。“因此,我们决定成立一所‘乡村音乐学校’。”周霞说。“村民们不缺热情,缺的是专业指导。”周霞回忆起开班初期,“第一次开设葫芦丝班时,有位78岁的老奶奶也报名参加了。她粗糙的手指几乎无法准确地按住葫芦丝上的孔,但她的眼神却闪烁着渴望。她坚持了下来,每次上课都会准时出现,正是这种热爱与坚持,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这样的渴望、热情,也是周霞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周霞的积极努力下,6名知名音乐人作曲家受邀入驻乡村音乐学校,为村民带来专业指导。大家以学院为载体,串联起文化礼堂、水库展馆、幸福河谷和镇头民宿等阵地资源,形成多功能合一的活动场所、培训基地,培育了“铁姑娘”“草帽乐队”等基层文化品牌队伍。乡村音乐学校成立后,还涌现出许多像李玉英这样的乡村文艺“大师兄”“大师姐”。李玉英是一位70岁的“铁姑娘”,曾是“镇头大队”文宣队的队长。自从乡村音乐学校成立以来,她学会了葫芦丝演奏,重新回到了舞台上。“没想到在这个年纪了,还能学到葫芦丝,还能登台演出,就好像回到了年轻时候。”李玉英笑着说。而这些文艺“课代表”和“师兄师姐”,还起到了传帮带作用。如今在三都镇“醉三都”文化乡集内,一支包含书画、象棋、婺剧和音舞等多个领域的70余人的文艺骨干队伍被“拉”了起来。“目前乡村音乐学校已经是2.0版本了。”周霞也在思考,升级打造这2.0版本的路径——比如设计与音乐相关的纪念品、手工艺品等;开发音乐旅游研学路线,吸引外来游客体验乡村音乐文化。“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高层次文化资源的匮乏;乡村音乐品牌虽然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仍需进一步深化提升;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经济收益,但是进一步发展仍需探索新的模式,特别是如何将短期的活动效益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我想打造一台属于三都镇自己的组曲。”周霞说她的目标是,“村村有琴声,家家有歌声,人人有参与。”夕阳的余晖越过三都镇的群山,洒下一片金色。周霞扒拉两口饭,驱车赶到镇头村,开始了这里的空灵鼓和葫芦丝课程。咿咿呀呀的音乐声从小小的课堂传到旷野,他们喜悦,他们欢闹,他们在这一刻重返年少。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