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开馆

2024-06-23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艺术滋养心灵 美育成就未来

杭州日报讯 6月19日,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开馆,同期“印记大象”西泠印社藏当代名家篆刻作品展·“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展在美育馆开展。现场,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共同为书法美育馆开馆揭牌。

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是国内高校首个以“美育”结合“书法”命名的专题美育馆。书法(篆刻)作为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载体,同时又是广受社会大众欢迎、显示文化品位的传统艺术门类。以诗、书、画、印为专业平台的浙大书法美育馆,今后将组织专业的展览、研讨会、新书发布、艺术培训等,力争把美育馆办成全国高校首屈一指的将学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育中心。近日,记者专门就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的成立专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投身国美、浙大、西泠印社三大艺术殿堂 推进艺术研究成果一体化建设

陈振濂告诉记者,他1979年考上国美研究生,毕业全职教学20年,执教迄今45年。之后于2000年调入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工作至今,期间于2002年接手西泠印社工作至今,在这三大艺术殿堂工作都已有20余年之久。如今一直在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从事博士生教学工作。“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不仅得到了陆维钊、沙孟海、潘天寿、诸乐三、刘江等老先生的教导,又是在和平年代,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术。当年在刘江先生的推荐下,我毕业后顺利留在母校中国美院教书并担任班主任,一线教学,教学相长,让我收获很大。这20年间,我编著出版了一系列书法教材,沿用至今。在浙江大学这样的综合类一流学府,我又有机会深度接触了解除书法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以及许多理工科类学术内容,让我更开阔思维,把一些创新思维融入进了书法教学。而在西泠印社的工作中,结合金石学,在重振金石学的过程中,也从事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

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工作基础上,近年来,陈振濂先后推出了民生书法、中国收藏鉴定学刊系列、蒲公英书法教师公益计划等艺术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发展中,陈振濂深刻感受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书法美育。这个时代需要美育教育。他认为,美育不是应试教育,没有标准答案。美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它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培育和情感的陶冶,通过审美活动塑造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

“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的成立,目前在专业上堪称是大学中的首创,是开了全国高校的风气之先。”在采访中,陈振濂用“美育”“书法”这两个关键词阐释了办馆的宗旨和理念。他认为,第一个关键词“美育”,是国家正在全力倡导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明确要求;第二个关键词“书法”,则是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载体,又是最受社会大众欢迎、最显文化品位的传统艺术门类。

百年名校联合百年名社 开启书法美育教育新篇章

开馆伊始的浙大书法美育馆,首场展览就与“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合作,举办“印记大象”西泠印社藏当代名家篆刻作品展·“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展。“‘百年名校’加上‘百年名社’,它又是一个首创。立足于书法(篆刻)美育,我们希望向浙大五万大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以及广大社会人士,展示出一种与书法艺术联袂互为依托的篆刻印学的独特魅力。展览现场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印章图像,在今天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水乳交融又各领风骚。展览不仅展示了百年西泠所独有的历史和世界风釆,同时也记录了百年浙大五万莘莘学子的青春和时代风采。”陈振濂说,“正可谓双剑合璧、一体双翼。一是指向横贯三千年文明的正宗的经典古文字篆刻艺术,另一是指向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章史。”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陈振濂书法美育馆)将以此次首展为契机,从我国固有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进一步传承好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

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的成立,是对“将书法与美育相结合”的有力实践,是在新时期下对书法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探索。西泠印社与浙江大学共同举办的“印记大象”西泠印社藏当代名家篆刻作品展·“一带一路”世界图形印展,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三千年中国金石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浙江大学与西泠印社共同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与责任担当。

据陈振濂介绍,浙江大学书法美育馆将以美育为核心,汇聚学术与艺术,促进文化创新与传承,努力在全国高校中树立起具有“浙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文化标杆。在未来,美育馆将与西泠印社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