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方女士有两个好闺蜜,一次聚餐时听说,她们都查出了肠息肉,对健康颇在意的方女士第二天就赶到医院检查。
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看到胃肠镜的结果,方女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真的头皮发麻!医生给我看了胃肠镜的图像,密密麻麻的息肉,毛估估好几百个,汗毛都竖起来了,我平时身体很好的,也没有什么症状,怎么会有这么多息肉啊。”医生告诉方女士,她这种情况叫做息肉病。息肉是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当消化道黏膜出现数目非常多的息肉(常超过100颗),并具有特殊临床表现以及合并疾病时,就称之为息肉病。同时,医生建议方女士的子女也抽空来做一个肠镜检查。脾胃病科主任叶蔚解释,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幼年性息肉病、Cowden病、Cronkhite-Canada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等。大部分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相关。此外,息肉病相较于其他消化道单发、多发的息肉,癌变的倾向更高。多数息肉病起病隐匿,开始时无任何症状,随着疾病发展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反酸、大便带血或黏液、稀便、大便次数增多等,严重者会出现消瘦、贫血、肠梗阻等全身症状。部分息肉病会伴随其他组织改变,如脱发、手足指甲萎缩、皮肤色素沉着、味觉减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疾病,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很凶险的一种息肉病,这类患者50岁以后的癌变率几乎达100%。通常患者整个大肠会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可达成百上千枚。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它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父母如有一方染色体中携带有突变的APC基因(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则有一半的几率传给子代,导致子女患病。叶蔚建议,如果息肉病患者确诊后最好完善基因检测,进行全身各系统脏器的检查,明确有无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明确疾病的类型。因为大部分息肉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还要对患者的一级亲属、二级亲属进行胃肠镜的筛查。不同的息肉病类型,治疗方式也不同,早期的筛查和确诊尤为重要。医生提醒,除了警惕息肉病,普通的息肉也不能掉以轻心。胃肠道的早期病变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症状体征非常的不典型。所以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平时还要多注意观察有无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若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脓血便以及腹痛、腹胀等表现要及时就诊。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