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老墙、青砖、飘檐、瓦当、椽梁……漫步在文化底蕴浓厚的老街,品味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聆听光阴的故事,邂逅历史的变迁。我国遍布着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风格各异、仪态万千。历经岁月雕琢的寻常巷陌、古建民居几经保护性修缮,如今重现芳华。新业态滋养下,老街上古典韵味与时尚创意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修复古建筑要坚持一个“真”字来到南京老城区小西湖街区堆草巷33号,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映入眼帘,隔着镂空花墙和篱笆,院内花草繁茂。70多岁的老街坊刘光纪闲坐院中,与来往驻足的游客聊着“城南旧事”。“自从将我们家院子修缮成共享景观后,邻居常来家做客,游客到此歇脚,老街区的烟火气更旺了。”刘光纪笑着说,小小“共享院”一年能吸引十几万游客“打卡”。小西湖街区是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曾因房屋年久失修、房外空地私搭乱建拥挤杂乱,居民生活不便。2015年,小西湖街区启动修缮,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老房修缮时,设计师按我们的要求改建了露台,还保留了我小时候种下的枇杷树。”居民许庆深感欣慰。经过修缮,民生改善与历史传承相得益彰。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近年来,各地下“绣花”功夫,对街巷的基础设施进行保护性修缮、对闲置的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既留住街巷肌理,又让老街在时光流淌中芳华依旧。走在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的古街巷陌,不经意间一抬头,就能看见屋檐下整齐排列着造型精美的“滴水兽”,这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的排水孔。“修复‘滴水兽’,莫不以‘传神’为要。”参与泉州古城修复工作的杨建宗经常伏案或趴在墙上“绣花”一整天。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鸟”停在飞檐,“花”开在屋脊,“龙”盘于梁柱,诸多镶嵌于骑楼墙上的“滴水兽”又获新生。不同于中山路的“上妆”,北京崇雍大街选择“卸妆”。“以前修缮直接将水泥糊在墙面上,或刷一层灰色涂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建筑专业负责人孙书同与团队选择在设计上“做减法”,拆除过去整治的“一层皮”,恢复建筑风貌多样性。雍和宫大街修缮亮相后,不少居民点赞称:“这才有北京味儿!”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时代新课题。“老街古建的修复要坚持一个‘真’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说,用“绣花”功夫,保护古建筑、古民居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和环境,让每个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激发老街活力要注重一个“谐”字走进聂耳故居了解人民音乐家的成长历程;到景星花街听民谣、吃小吃、逛夜市……昆明老街里,一半古朴沉静,一半时尚鲜活。一家名为“东方书店”的店铺前,别具一格的木制匾额掩映在霓虹招牌下。这家创办于1926年的书店保留了历史陈设:红漆剥落的木门和雕花木窗、被旧书环绕的旋转楼梯、墙上的黑白老照片……“老街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与现代生活场景和谐,新式茶饮、图书盲盒、文化沙龙更为书店注入新活力。”东方书店现任主理人李国豪说。老宅大院里还会“邂逅”一场表演,为旅行增色。传统滇中老宅有方正的天井,如一枚印章,这一建筑风格被称为“一颗印”。夜幕降临,在昆明保存最完整的“一颗印”式滇中老宅马家大院里,话剧、戏曲、音乐会、脱口秀等轮番登场,游客在亦古亦今的“时空之旅”中获得别样体验。老街“留下来”,更要“活起来”。今年2月印发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要求,既保护老建筑、又植入新功能。如今,越来越多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持和延续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产业。晚风徐徐,乐声悠扬,伴着江南美景,一场老街音乐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小西街街区上演,音乐人李小强拿着一把吉他弹唱,引得不少游客围观。几年前,李小强来此开了一间音乐工作室。“这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我迸发出许多创作灵感。”李小强说,他还打算与街区合作,将音乐打造成老街的特色IP,让游客在街头巷尾偶遇现场音乐。“咖啡馆、陶艺店等特色店铺接续为老街‘上新’,年轻人扎根创业,给有着千余年历史的老街带来蓬勃生机。”湖州市文旅集团城资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竽文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人们假日出游的热门选择之一,为解决就业、活跃市场、带动文化旅游消费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泰宁古城进士巷中,擂棍在擂钵中研磨草药的声音回响不绝,“80后”客家女李华一边手持擂棍制作擂茶,一边给食客细细讲解。依托当地创新“公认民养”、社会租养等古建保护利用新模式,李华将客家山区的擂茶“搬进”古厝里。她说:“营业10年来,我接待过世界各地游客,擂茶文化得到更好传播。”从文化艺术新地标,到茶馆、民宿客栈等特色业态……老街正散发出新的迷人光彩。保持城市吸引力要靠一个“文”字历史街巷,承载着家乡记忆和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晨,79岁的金彭育身着一袭板正的浅灰色西装,精神矍铄,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义务讲解素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金彭育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工作也在这里。他义务为游客讲解超过20年,被称为五大道的“活字典”。“我与这些洋楼的缘分从未断过,寄托着一辈子都割舍不下的情感。”金彭育说。杜煜杰手拿一张老照片,携母亲和儿子重回广州荔湾区沙面大街旧居楼前,30多年后再拍合影时,回忆瞬间涌上心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全家人要去广州文化公园观赏菊展,出发前,我们拍下了这张彩色合照。”照片中杜煜杰幼时住过的尖顶红砖建筑,至今面貌未改,但周边发展却已翻天覆地。如今的沙面大街道路开阔、古树参天,不远处珠江上的小艇、货轮活力满满。“沙面很时尚!”杜煜杰自豪不已。留存下风貌,方能守得住记忆;传承好文脉,便能唤得起乡愁。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是“东方戏圣”汤显祖的故乡,一场《寻梦牡丹亭》实景演出正在上演。本地演员徐叶感慨:“每当表演,我就好像身临其境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时空穿越中感受着家乡的文化积淀。”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认为,历史街巷保留了传统生活的鲜活记忆,凝聚了地段的特色风貌,更记录着城市不断演进的基因密码。保护历史街巷的传统风貌和烟火气息,就是留住了一座座老城的根与魂。如今,一片片老街在传承保护中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条街爱上一座城,寻着老街的文化风韵,感受城市的品格与魅力。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