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国以才兴,业以才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发展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10月10日,市委书记宋乐伟专题调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提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徐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贡献职教力量”。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不断推进精细管理,大力提升办赛水平和成绩,对接产业办专业、强化实习抓管理,深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以赛促学 以学促教
今年9月,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来自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的选手王子桐在大赛餐厅服务项目比赛中再创佳绩,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历史突破。“虽然我只是中职生,但也一样能成才。”王子桐在接受采访时说。
近年来,我市各职业院校通过“赛教结合”的方式,学生以赛促学,教师以赛促教,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据了解,近两年来,我市参加大赛获奖人数与获奖质量均有显著提升,在2023年第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职业院校师生获全国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2022年获得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在2021年、2022年、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的获奖总成绩保持全省前五。2024年,我市成功申办省技能大赛赛点5个,创历史新高。
产教融合 “职”通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继徐工集团、恩华药业等9家企业获评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之后,又有徐州卧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列入江苏省第四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并纳入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此外,我市还积极对接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并计划打造一批精准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今年1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的“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学院”成功落地,这也是我市继“徐州市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之后的又一家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25个。
今年5月,我市成功举办2024年职教活动周,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密切合作,从全市各行业企业精英翘楚中选聘了30名徐州市首批职业院校创业导师和30名徐州市第二批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淮海经济区安全应急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应急安全装备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这些举措不仅为职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展示自己技能的平台,也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和长远规划。
办学能力不断提升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何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一批重要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等,成为题中之义。
姚咏琪,毕业于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2022年7月进入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机加工分厂任数控铣工。他勤奋踏实、果敢创新,在2023年4月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中,获铣工项目金奖——全国第一名。2023年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产业需要、企业需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目标,十分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操技能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生产实践能力的养成,向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目前,我市有各类职业院校38所,每年输送毕业生近7万名,他们如同繁星点点,点缀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广阔天穹,成为我市这些领域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各职业院校正以其实力和担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输送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血液。本报记者 魏欣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