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江苏不断创新,推动“知产”转化为“资产”。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许海燕、苑青青、李梦迪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模式。图为2023年7月3日,苏州工业园区(李博/摄)6月17至19日,江苏省2024年助力产业强链(新型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班在苏州工业园区开班,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市的120余名企业知识产权从业者参加了培训活动。
知识产权是什么?它可能是专利,也可能是商标、著作权等,对企业而言,它是一份“家底”。如何盘活“知产”,为企业发展带来真金白银?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推动“知产”转化为“资产”。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突破2000亿元,惠及1.2万多家企业。2023年,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过800亿元,同比增幅71%,其中,普惠性贷款占比超过80%,位居全国前列。
风险补偿,免去“后顾之忧”
2024年5月8日,江苏省首单“专利+著作权”混合质押模式“苏知贷”业务在苏州落地。
苏州银行工业园区支行为工业园区企业镭神泰克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功投放了一笔200万元贷款。这家企业致力于半导体晶圆制造以及先进封装领域的激光精细微加工应用,当前正处于加速成长期,这笔由“专利+著作权”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贷来的200万元恰好为其解了燃眉之急。
此前3月,位于苏州高新区的捷美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美电子”)也遇到了融资难题。在服务走访企业的过程中,苏州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处工作人员了解到,捷美电子已在相关领域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100多项专利。根据企业特点,苏州高新区知识产权部门帮助其通过苏州银行质押知识产权,成功申请到500万元的“苏知贷”。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轻资产和少抵押特征,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而且,由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颇为棘手。
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2016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局指导金融机构,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水平等诚信数据,在全国率先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免评估”知识产权质押模式。2023年,针对质押融资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出“苏知贷”,贷款期限最长三年,单户贷款额度最高3000万元。
“对于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含)的,风险补偿基金可以承担80%的本金损失风险;余额1000万元至3000万元(含)的,可以承担50%。”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副处长朱煜说,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减少了银行的“后顾之忧”;“苏知贷”贷款期限长、使用成本低、便利程度高,也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敢于贷款。产品上线不到半年时间,“苏知贷”合作银行已达16家,放款金额达40.23亿元,惠及企业693家。
企业抱团,探路知产证券化
2024年初,“常州经开区专精特新知识产权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宏达数控、兰陵高分子、雷利电机等11家专精特新企业抱团,以60项专利为基础资产提供质押参与项目,总发行规模达5亿元。
“如果单枪匹马上阵,融资周期长、资金少,成本也更高。”宏达数控总经理王小成说,“这次‘抱团融资’,我们以机床用夹具、刀架等6项专利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质押,不仅成功融资1000万元,利率还比日常银行贷款至少低30%。”
当前,我国制造业迎来转型升级关键发展期,越来越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细分赛道深耕研发。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常常面临更长的研发周期和更大的资金需求,市场识别度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知产”也相对较少。
手握少量、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破解融资难题?“抱团”成为更好的选择——相关产业链上多家企业的多个知识产权“打包”形成“专利池”,统一发行知识产权证券。
在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新房看来,企业的专利经过筛选被纳入项目“专利池”,是对其专利含金量的一种肯定,有助于企业向市场展示自己的创新力。但他也提醒,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存在投资者认知不足、市场需求较小的潜在问题。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并引入更多专业机构,完善交易平台和市场监督,从而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搭建桥梁,让专利“链”入产业
专利转化一头连着“实验室”,一头连着“生产线”。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丰富,如何用好科教资源,搭建起从“书架”到“货架”的桥梁?
聚氨酯被喻为“第五大塑料”,一直以来,不少企业面临聚氨酯涂料在风电防腐、桥梁高架防腐等领域应用的“卡脖子”难题。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凯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研发上,获授权发明专利41件,多年来,构建起一套高价值专利体系。
然而,让专利出“书房”进“厂房”,还将经历需求对接、价值评估、投融资等诸多过程。这时,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企业需求,团队对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围绕工艺创新、装备研发、场景应用等多个环节,逐一打通专利产业化的堵点。”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高校牵线、团队对接,目前,郭凯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已在越南薄寮海上风电、我国白马湖大桥及312国道南京绕越段等工程上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是江苏不断探索的一个缩影。从生物医药、半导体到数字产业……近年来,江苏省布局建设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5家、省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5家,让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高效对接,让更多“沉睡”的专利活起来,“链”入地方产业需求。
与此同时,江苏还大力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让企业“按图索骥”找专利,破解发展瓶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常常与其技术研究方向紧密相关,通过专利申请,就能看出企业往哪走。为此,无锡国家级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通过AI筛选等技术,建立数据导航服务“专利地图”,在掌握本地产业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了解无锡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情况,并精准高效匹配专利需求。
这样的摸底大调查,正在江苏全省范围内开展。目前,全省共布局建设国家专利导航工程支撑服务机构3家、国家和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7家;省级层面立项支持重大产业专利导航项目61项,惠及企业3000余家。
开放许可,促“存量”变“增量”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知识产权大省,2023年,全省新增44万件的授权专利。怎样让专利变红利?把证书的“纸”变成财富的“钱”?2022年5月,江苏成为首批国家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省份。此后,专利开放许可,在全省“多点开花”。
2023年4月26日,江苏常州,选手们在参加新能源专场知识产权创新(检索)大赛初赛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自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开放许可声明,明确许可使用费的支付方式和标准、许可范围和时间,经公告后,任何人依照声明的价格和支付方式都可以便捷地获得专利实施许可。
与传统的“一对一”许可不同,专利开放许可能够实现“一对多”的许可,以“免费或者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的模式推广。由于专利的使用成本、购买成本较高,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方式能降低其获得高价值专利的门槛;于专利权持有方而言,则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专利开放许可既能帮助企业快速了解高校最新技术成果,也能为高校专利被更多企业看见创造机会。”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德波说,目前,他已有5项专利和多家企业签订了开放许可协议。
像王德波一样乐意开放专利许可的学者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江苏已累计发布专利开放许可信息1665件,达成许可总数2148项,许可费用1905.2万元。
在江苏,无形“知产”变为有形资产后,又成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截至2023年底,江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先后承担国家18项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试点,32项成果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
“作为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江苏将继续高质量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切实把江苏知识产权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