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记者 叶 真
当残缺暗淡的老照片变得清晰明亮,当前人与今人“眼神”交会,时空交错间,历史照进现实,记忆得以补全。
今年4月,河北省肃宁县在迁葬烈士遗骸过程中,发现一位烈士手中紧握一张年轻女性照片,这个新闻引发网友关注。由于时间久远,这张被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已模糊不清。很快,南京一家工作室将照片修复,女子清晰秀美的形象引发全网关注,各大主流媒体在报道中予以引用,为进一步寻亲提供了参考。
修复照片的是南京的TR美术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居旭东曾因修复慈禧年轻时照片在网络上爆红,他还修复了不少烈士照片,帮助寻亲的人们模拟画像……老照片修复,在生动重现照片人物容貌的同时,也打通了从历史到现实的又一通道,为史实确认、情感满足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助力。
修复,还原中诉说更多历史
“我们看到烈士手握女子照片的新闻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修复。”居旭东说,“或许这位女子还在世,或许她的亲人能看见这张照片,我们希望为烈士寻亲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修形容易修神难”,为了让修复后的图像更接近本人,居旭东先从原始视频中逐帧截图,从中挑选最清晰的一张打印出来,随后和工作室成员一起讨论该女子的面部特征。在分组修复出4个不同版本的图像后,工作室又经过提取融合,生成最终版本,再现了照片中女性宁静温柔的气质。这张修复后的照片获得了众多媒体的转发报道,有网友表示“看见照片,忍不住泪崩”。
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手写板绘画、人工智能等全新的技术手段,历史图像、老照片能以更高的分辨率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努力做的,是从‘遗忘之神’手里抢回那一抹记忆,让那些过去熟悉、如今已有些模糊的面孔重新清晰起来。”居旭东说。
在日复一日的修复工作中,居旭东也向更多人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2018年,居旭东第一次尝试对老照片进行修复,他选择的对象是那张被认为是“珍妃”的照片。“最难的点在于头饰和服装纹饰的修复。”居旭东回忆。为了让人物更生动,他在网上查找了很多晚清时期的资料图片,并在手绘板上进行绘制。“通过修复视频看着头饰一点点从黑白变成明亮的翠蓝色,光影转换间,仿佛真的在博物馆看到了这件精美的饰品。”网友“百香多多”评论。
为修复慈禧年轻时的照片,居旭东同样搜寻了大量相关史料和慈禧的其他照片。居旭东还根据慈禧老年时期照片的面部骨骼、肌肉、眼神等做了逆向推演,以更好恢复慈禧年轻时的面部结构和皮肤质感。近乎“完美主义”的修复,也引起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关注。
对于青年人来说,很多历史可能过于抽象。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具象,可以吸引更多青年探寻历史、感悟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自信。
在居旭东看来,还原历史人物的“铁则”是接近真实、还原真实,“修饰”必须符合其所在年代。由于很多历史资料在网络上难以搜寻,居旭东和团队成员常会前往南京图书馆翻阅纸质书籍。在居旭东近期的书单里,有《中国古代服饰史》《晚清碎影》《服饰与中国文化》《新中国摄影60年》等。
圆梦,让我看清你的容颜
2013年,居旭东从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毕业后,并没有成为一名程序员,而是选择了自己从小就学习的美术。2016年,他成立了TR美术工作室。
今年初,为了实现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居旭东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修复周恩来总理在黄埔军校时的老照片。“我在初中历史课本上第一眼看到这张周总理的照片时,就想象着这张照片清晰彩色的样子。”为了掌握更多细节,居旭东团队专程前往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进行大幅照片的高清采集,“回来之后,我们先把照片修复到4K—8K的分辨率,再切割为24个小部分继续修复放大。最终合并后,照片的分辨率约为10K,细节更为清晰,甚至可以看清周总理皮带上的花纹。”
人像照片承载着人们某一时间段的容颜,承载着一段段情感故事。随着技术的进步,居旭东也会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照片中的人物“返老还童”或“前往未来”,帮助寻亲家庭早日找到走失的孩子。
一天,居旭东收到这样一条求助信息——求助者希望看看在5岁时被拐走、已经失散了26年的儿子饶乾现在的样子。这意味着,居旭东需要根据一个5岁孩童的容貌推测出他31岁时的样子。
为了满足饶爸爸的心愿,居旭东翻阅很多饶乾亲人的照片,根据饶乾小时候的容貌特征,综合其亲人的长相进行模拟。“由于人的相貌会发生变化,我们模拟出来的图片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对于正在寻亲的家长,这也算是一种心灵慰藉。希望这张照片能帮助他们早日找到饶乾。”居旭东说。
居旭东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收到求助,有的希望修复自己父母的结婚照,有的希望模拟修复出外婆年轻时的样子,有的希望与家人在照片中“团聚”……居旭东说,得知网友们收到照片时的激动与感激,自己也很欣慰。在工作之余,他也会协助警方进行人脸模拟,助力突破陈年旧案。
知道外孙擅长修补老照片,在居旭东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时,他的外公拿出了自己爷爷奶奶的画像,希望帮忙修复。“其实说起来挺惭愧的,我做了这么多年修复,却一直没有为家人做过。”居旭东说。随着修复工作的一点点进行,外公爷爷奶奶的脸庞日益清晰,居旭东觉得两位老人越看越熟悉,感受到了亲情的传承。
一周后,接过外孙修复后的照片,居旭东的外公不停抚摸着照片中自己爷爷奶奶的脸颊,连说“像,太像了”,眼里闪着泪光。“老人不善言辞,但在这一刻,我懂他。”居旭东说。
创新,AI辅修效率越来越高
如今,居旭东团队在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已超过百万,修复过的照片已有数万张。AI大模型的发展和其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是否会对居旭东的图像修复工作带来冲击?对此,他并不担心。
“很显然,AI在几十秒内就可以‘还原’历史,甚至有更多的场景。但仔细看很多AI生成和修复的图片、视频,总觉得差点意思。”居旭东认为,AI对人像的修复有统一的标准和审美,虽然可以强化边缘、保留光影和增加细节,但无法很好地判断人物长相、分辨颜色,容易修出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在进行人工修复时,我们会了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赋予技术更多温度。对于一些图像处理软件无法完成的细节,还需要有美术功底的编辑人员通过绘画补充和完善。”居旭东说。
“不过,我们还是积极拥抱AI,技术的进步也着实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居旭东告诉记者,AI已经可以帮助工作室进行补损、上色、增强清晰度等工作,也可以让修复后的人物形象做出说话、眨眼、微笑等动作,“对AI进行更多东方面孔识别的训练,我们发现其辅助修复的效率越来越高。”
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居旭东工作室的伙伴们也越来越多,每个人擅长的工序也不同。有人负责为老照片修复破损,有人负责为图片上色,有人进行人工智能与算法操作,大家分工合作,以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前,工作室正进行对朱自清影像的修复。沉浸在大量历史资料中,工作室成员对这位江苏文化名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居旭东相信,把老照片、历史影像修复得更加准确,还原得更贴近真实,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点·评
让科技向着温暖与善意生长
□ 叶 真
追“云”逐“数”的年代,技术日新月异,AI的运用场景更加丰富。我们该如何应用好这种新技术?是仅仅用于娱乐,还是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
科技本是中性,如何使用、在哪些场合使用,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最近网络上流传这样一种调侃:“AI做的都是写诗、绘画这些艺术性工作。”但其实,赋予AI工作职能的仍是人类。
无数次扎进历史文献中寻找佐证,在绘画、涂擦中精益求精,助力人们寻亲,告慰影像遗失者……在这个AI技术应用已非新鲜事的时代,像居旭东这样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类的匠心可以赋予技术温情。
岁月模糊了老照片,留下时光的痕迹,而让善意和科技结合,清晰人们的记忆、重现背后的故事,就能释放出创造奇迹的力量。有更多和居旭东一样的人们,正在用科技传播正能量,帮助更多人。愿科技进步带给我们更多欣喜的场景与动人的瞬间。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