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解读系列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24-03-0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农业强省建设,农民收入都是极其重要的衡量指标。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是江苏始终如一坚持在做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大事”。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88元,同比增长7%,高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4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2,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增收,就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省委副秘书长李荣锦指出,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举措: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就业环境和服务供给,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补贴、用地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建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载体,积极探索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继续强化重点地区帮促,深化“五方挂钩”和片区整体帮促机制。

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重点工作具体有哪些部署?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宗文昊介绍,今年省有关部门将紧紧围绕4个方面的重点举措,扎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在促进就业上,持续推进规范化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基地建设。推广“基层党支部+劳务合作社”发展模式,发掘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乡村能工巧匠,培育有代表性的劳务品牌50个,打造乡村“就业名片”。加强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农人”和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学徒工与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衔接机制。

在支持创业上,深化“新农菁英”培育,开展农业职业技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等培训和农民中高等学历教育,扶持6.5万农民自主创业,壮大农村创业队伍,农村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达51万人以上。

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带动作用,建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联农带农载体。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产业主体以出资、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小农户共享共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富民强村帮促上,对现有的229.3万原农村建档立卡对象,保持现有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督促抓好“1+29”帮促衔接政策贯彻落实,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分层分类帮促举措,给予就业创业、消费帮促、小额信贷等支持,进一步推动2800个龙头企业、1666个帮扶车间、3.1万个公益性岗位和10474个产业项目吸纳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当前,我省农民增收形势向好,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高强分析,稳住农民增收好势头,下一步应突出抓好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就业、产业、创业“多业”联动,健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一是以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要通过优环境、强产业、稳岗位等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乡村用工制度改革,提高项目建设吸纳就业能力,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就业,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质量。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创业,把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发力点,不断壮大农村创业队伍,强化对创业主体政策支持。三是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