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0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编者按 迎着浩荡春风,“两会时间”如期而至。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总书记充分肯定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奏响了“春之声”的主旋律。本报今起推出品牌栏目“奋进江苏 ‘声’动春天”,听代表委员学精神谈体会、基层一线话期盼展未来,立体呈现江苏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的期盼之声、探索之声、发展之声。 统筹 张琳

采写 蔡姝雯 张宣 杨易臻 叶真

殷殷嘱托之声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代表委员之声

唐洪武:扛旗争先,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再一次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感悟了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念兹在兹,令人热血沸腾、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蓝图,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赋予千钧重托,更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指明方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十周年。十年来,江苏水利事业取得巨大成绩,有力支撑了江苏高质量发展。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唐洪武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我们将沿着总书记勾勒的创新路线奋勇前进,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在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河湖治理等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中扛旗争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从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书写‘教育有为’的崭新答卷。”

陈卫:

高校要主动引领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江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饱含期待。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校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要勇于承担更多使命与责任,特别是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有组织科研,协同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主动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说。

“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陈卫看来,高校作为科技要素、人才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创新。

近年来,江南大学积极做好校地融合,面向新兴产业,以宜兴研究生院和江阴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结合无锡市区以及江阴、宜兴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发展布局。瞄准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问题,强化政策引领,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重要领域,加快布局组建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成立环境与生态学院,筹建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等。

展望未来发展,陈卫满怀信心:“下一步,江南大学将以深化部省共建、市校合作为契机,积极拓展校地、校区、校企合作,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江南智慧和力量。”

发展一线之声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努力抢占纳米科技制高点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王强斌研究员正在带领团队抓紧攻克新型临床手术导航影像技术、多模融合影像技术等关键技术,助力我国引领下一代荧光影像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目前荧光术中导航技术能在手术进行中实时点亮癌细胞,突破了传统手术治疗的精度极限,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被誉为“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的近红外二区荧光(1000—1700nm)成像技术,其组织穿透深度和时空分辨率较目前荧光(400—900nm)手术导航技术实现数量级提升,可以大幅提升检测精度。

王强斌团队以近红外二区荧光影像技术为突破口,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近红外二区荧光Ag2S量子点,但当时市场上根本没有商业化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设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王强斌说。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从无到有自主研制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显微镜、小动物活体影像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相关影像设备的空白。

使用自主研发的设备,他们发展了近红外二区荧光“可视化”成像技术,实现了临床肿瘤组织的快速(<30分钟)、准确(>90%)病理诊断、微小隐匿肿瘤病灶的高灵敏检测、化疗和免疫联合治疗“可视化”,以及移植干细胞参与组织再生修复过程的“可视化”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王强斌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勇担使命,聚焦未来产业需求开展前沿科技创新,努力抢占纳米科技制高点,力争产出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助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中复神鹰碳纤维:

以碳纤维自主可控

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颜色漆黑,价格不菲,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这就是大众眼中对于碳纤维的普遍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碳纤维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国产碳纤维在我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氢能、航空航天、体育用品等领域得到普遍使用。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企业家,同时也是科研人员的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始终坚信这一点。2023年以来,在张国良团队的带领下,中复神鹰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先后在连云港、西宁开工、投产,打造了全球首个单体规模超过2万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

值得关注的是,连云港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首次采用了国内领先的4.0版本的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进行新的生产基地设计,进一步提升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打造碳纤维产业绿色生态。

在西宁碳纤维生产基地,张国良团队突破了万吨规模下聚合、纺丝、碳化等单元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体系,实现了碳纤维生产规模从千吨到万吨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第四代碳纤维,这一代碳纤维将实现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化、更高稳定性,未来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单晶硅、光伏、建筑、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我有信心做好。”谈到未来计划,张国良信心十足。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