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境内从南到北分布着苏南、苏中、苏北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它们是八路军、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各具特色的解放区,是江苏军民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丰硕成果,是民心向背决定历史选择的生动范例。
江苏抗日军民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还铸就了弥足珍贵的革命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江苏解放区的真实再现,是我们继承革命传统,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的精神动力。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有感于此,作短文三篇,以赞颂苏南、苏中、苏北解放区的历史方位、斗争特色和革命精神。
苏南解放区
它雄踞江南、虎视京沪,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当局的险恶用心本是“投畀有北”、借刀杀人。然而,它历经血与火的千锤百炼,却磨砺成一把插入日伪心脏的利剑,发展为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基地。
苏南是侵华日军总部和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苏南抗日军民坚持战斗在日伪殖民统治的心脏地带。在抗战初期,苏南新四军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继而北渡长江,成为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突击力量;在相持阶段,苏南新四军和抗日军民开展了激烈的反“扫荡”、反“清乡”、反摩擦斗争,顽强坚守了抗日阵地,从根本上打破了日伪企图把苏南变成“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基地的计划,并为屏障江淮、浙皖的新四军各战略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反攻阶段,新四军第一师主力重返苏南,以苏南解放区为依托向南发展,开辟了幅员宽广的苏浙皖边新解放区,造就了“破敌、收京、入沪”的有利态势,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武器精良、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苏南新四军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他们从苏南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游击战术,把游击战从破坏交通、袭扰敌人,发展为伏击战和围点打援、成建制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特别是把山地游击战推向平原和河湖港汊地区,并形成了分散活动、独立作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游击战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苏南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是日伪推行殖民统治和以战养战政策的所谓“模范区”。苏南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发展抗战文化教育事业,反对奴化教育;开展大生产运动,做好财经工作;对敌实行物资禁运,并联合法币、排斥伪币,极大地阻止了日伪对苏南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苏南是日伪顽必争之地。日军在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失败后,又与汪伪政权相勾结,发起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清乡”运动,企图由点线占领扩大为全地区殖民统治。从1941年7月至1943年底,日伪在京沪杭三角地带先后进行了9期“清乡”运动,其中的7期发生在苏南抗日根据地。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变化和新四军主力的转战进退,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曲折进程。面对险恶的斗争局面,苏南抗日军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顽强坚守苏南抗日阵地,以巨大的牺牲和代价,不断粉碎敌人的“扫荡”“清乡”和“清剿”,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苏南解放区的斗争历程充分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苏南新四军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陈毅一到茅山即亲自拜访茅麓公司经理纪振纲。这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以民族大义相期许的胸襟,使纪振纲顺理成章地把新四军当作亲密朋友并倾囊相助,从而为打开茅山地区的统战局面起到了表率作用。
新四军伤病员在常熟沙家浜坚持斗争的事迹,同样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新四军指战员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投身于拥军劳军、参军参战的行列,成为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典范。
知识分子出身的巫恒通在党培养下成长为抗日民主政府的专员。在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不幸负伤被捕,面对敌人百般威胁利诱,他选择了绝食而亡。陈毅由衷地赞叹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称其“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
苏南抗日军民在激烈的反“扫荡”、反“清乡”、反“清剿”斗争中表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身先士卒、喋血塘马的壮举,生动诠释了新四军不愧是苏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苏中解放区
它是新四军执行“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创新“击敌、联李、孤韩”统战方针结出的硕果。一场石破天惊的黄桥决战,不仅改写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历史进程,也催生了“苏中”这一地域名称的登台亮相。江海平原从此成为新四军叱咤风云的战场。
作为华中敌后的抗日主战场,苏中抗日军民以人民战争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的“扫荡”“清剿”和“清乡”,共歼敌6.6万余人,不但坚守了抗日阵地,挫败了敌人伪化苏中的计划,而且不断拓展了新解放区,谱写了坚持平原水网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光辉篇章。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评价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时曾说,新四军第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新四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在贯彻实施党的新民主主义方针政策方面,苏中抗日根据地走在全国前列。苏中抗日军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改善民生,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苏中全区财政收入和征粮总额历年均居华中各根据地之首,不仅保证了本区的军需民食,而且还有节余上缴并支援了友邻地区。
在抗战反攻阶段,苏中抗日军民以车桥战役的辉煌战绩拉开了华中局部反攻的序幕;随后,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分批南下,开辟了苏浙皖边新解放区;当他们胜利返回苏中解放区后,又发动了高邮战役,歼灭拒不投降的日军1100余人、伪军4000余人,为江苏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苏中解放区的光辉历程再次印证了顺应历史、赢得民心,才能撬动历史的天平。
黄桥决战的胜利离不开陈毅制定的“击敌、联李、孤韩”的统战方针,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陈毅的执着与坚持。当郭村战斗意外发生后,陈毅力挽狂澜,使“联李”的航船再度启航;对以黄埔生为骨干的国民党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他也敢于突破思想禁锢,做好团结争取工作。这就使韩德勤的三路人马只剩下一路进犯,为新四军出奇制胜造成了有利态势。毛泽东为此高度评价陈毅的统战方针及统战工作,并批转给全军深入研究。
苏中地处江海平原,既无关隘可守,也无天险可凭。开展平原游击战是苏中新四军唯一的选择。抗日军民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创新游击战术。在里下河水乡,百万群众齐参与,掀起改造地形的运动,使日伪军的汽艇寸步难行。在黄海之滨,新四军收编海匪,成立海防纵队,开展海上游击战,建立海上运输线,使黄海滩涂成为新四军的海上后方。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更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成功实践。根据地创建之初,就在刘少奇亲自主持下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审议通过了施政纲领,选举产生了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确立了中共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地位。各级抗日民主政府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实施民主政治、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多有建树。在抗战胜利到来之际,苏中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在宝应射阳湖畔胜利召开,这里成为华中唯一召开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根据地,苏中抗日民主政权走向了成熟。
苏中根据地实行的财经政策可圈可点。日伪为了扼杀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强占上海租界,没收同盟国银行,明确规定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为“敌方通货”,强制兑换汪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为了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苏中根据地实行了对内自由和对敌统制的贸易管理政策,还成立江淮银行,发行江淮币,用抗币驱逐伪币,打破了日伪的经济封锁,使苏中解放区呈现商贾云集、货畅其流的繁荣景象。
苏北解放区
它北连山东、南接江淮,是贯通华北、华中两大解放区的重要枢纽,是江苏境内唯一由八路军主力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主力南下东进黄海之滨,极大改变了苏北敌我力量的对比和敌顽我三角斗争的态势,并与向北发展的新四军共同完成了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中原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一直在苏北根据地领导华中抗战事业。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首先在苏北根据地得到贯彻落实,中原局(华中局)的许多决策部署也首先在苏北根据地进行调研试行,因此苏北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华中的前列。尤其是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学习八路军优良作风和加强新四军政治工作等方面,苏北根据地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942年1月,在阜宁县单家港召开的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更为华中抗战的胜利确立了大政方针,指明了前进航向。
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不久,就按照“三三制”原则,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人出席参议会的历次会议,向各界人士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明确回答了共产党和新四军在苏北只干抗日和民主两件事。当推行减租减息政策遇到一些地主抵制时,陈毅出席盐阜区各界人士座谈会,认真倾听批评和建议,充分肯定大家的思想转变,然后再详细解释为什么既要顾全农民利益,又要顾全地主利益,从而打消地主的抵触情绪,使减租减息这一基本政策在苏北根据地得到全面落实。
苏北抗日根据地原本是经济比较落后的黄泛区,沿海更是大片盐碱地。解决军需民食是苏北抗日军民面临的重大难题。抗日军民坚持一面战斗、一面生产,掀起大生产运动的热潮,迅速扭转了财政经济困难的局面。新四军第三师和党政机关带头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和副食品,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改善了生活供给。抗日民主政府颁布《垦荒条例》,发放农业贷款,组织兴修水利,开展劳动竞赛,扩大了农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抗日民主政府还大力发展盐业生产,使盐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大生产运动还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工商业的发展,为大反攻积蓄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苏北解放区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现为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胸怀大局、革命到底的精神。他们之中不乏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更多的是驰骋华北、血战太行的老八路。党中央增援华中的号令下达后,他们挥戈东进南下,在黄海之滨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到来之时,他们又主动请缨,日夜兼程挺进东北战场,为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它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和新四军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精神。苏北抗日根据地创建的过程,就是平息匪患、消除水患,实行民主、改善民生的过程。抗日民主政府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地主士绅的拥护,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宋公堤的修筑和命名,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它颂扬讴歌了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粉碎了日伪军在华中发起的最大规模“扫荡”,保卫了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领导机关;他们不断创新平原游击战术,攻克日伪据点,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为国捐躯和彭雄、田守尧等人喋血海疆的事迹,集中展现了新四军第三师指战员的英雄气概。
它完美体现了抗日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苏北地处黄淮海平原,大片黄泛区和盐碱地使它经济贫困、民生凋敝。面对日伪烧杀抢掠和经济封锁,抗日军民在粉碎敌人军事进攻、保卫根据地的同时,还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热潮,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改善了生活供给。仅1944年,苏北党政机关和部队就减少经费10亿元(法币),刘少奇称赞道:“新四军7个师,三师花钱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大生产运动的丰硕成果,使苏北抗日根据地丰衣足食、兵强马壮,成为华中大反攻的重要战略基地。
(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顾问张衡执笔)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