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中国江苏网讯 一架绣棚,十指春风,千载苏绣织就新时代的锦绣画卷;“水磨行腔”邂逅古老园林,百年昆曲焕发新生……
如今在江苏,越来越多的非遗通过连接流行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景区,非遗与人们“不期而遇”,成为独具一格的新时尚;乡村非遗工坊,传统技艺重焕生机,构成“水韵江苏”的独特风景;众多非遗创意基地,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注入满满的能量和生命力。
江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保护传承力度,着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创意传播相融相生,让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迷人风采。
融入时代 走进现代
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
江苏拥有丰富灿烂的非遗资源,现有非遗资源项目2.9万多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入选数量居全国之首。融入时代、走进现代,古老的非遗以青春灵动的身影,成为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滋养人们的日常生活。
距今2500多年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巧妙融入昆曲、评弹、缂丝、宋锦、苏绣等30多个非遗项目,匠心呈现雅致文秀的“千年江南”;漫步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赏白局声韵,观秦淮灯彩,逛非遗夜市,沉醉于历史感和烟火气兼具的古城“肌理”……2021年,江苏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创新理念,在保护、传承、弘扬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限制,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及体验活动。拥有众多“老字号”非遗的江苏景区,纷纷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果说,“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展现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非遗“点”,那么非遗旅游线路则是一条条充满体验感的非遗“线”。今年6月,20条“水韵江苏”非遗精品旅游路线正式发布,将全省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变景区游为人文深度游、互动体验游。
在南京,“六朝深处”非遗研学游,以夫子庙为轴线、秦淮非遗馆为核心,涵盖夫子庙核心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昆曲、古琴艺术等20项非遗代表项目,串联景区内众多非遗展示馆、传习基地以及众多非遗美食,带领游客走进历史文化深处。
在扬州,人们可观盆景、玉雕、漆器等地方非遗之“艺”,闻谢馥春脂粉制作之“香”,品广陵琴派、清曲之“音”,尝淮扬菜、富春茶点等非遗之“味”。
在淮安,从“南船北马 舍舟登陆”石碑处开启非遗之旅,进入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等非遗展馆,一睹漕运百年繁华……
江苏各地的古城、古镇、古街巷、古村落里,非遗展示、演艺、文创、美食等琳琅满目;观赏走读、互动体验等新形式新场景,让非遗旅游成为触手能及、可知可感的日常体验。
如何聚人气、接地气?连续举办4年的非遗购物节,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发放消费券、自助交易、联合促销等方式,创新文化消费场景,让非遗全方位融入当下生活。
今年6月10日,在东台西溪文化景区举办的“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为重点,邀请8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共3892件非遗作品参展。购物节线上平台与抖音、淘宝、京东等电商合作,开设非遗店铺,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直播间介绍非遗产品,讲述非遗故事,创新非遗消费场景。
亘古亘今 日新月异
非遗工坊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建设非遗工坊,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南通扎染技艺的保护单位,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入选海安市首批非遗工坊。一针一线、一起一落,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扎染与时尚现代文化翩然相遇。“过去,扎染的原料只能使用棉布和丝绸,产品通常是蓝白两色。我们创新技艺,让扎染可以用在化纤、皮革等各种面料上,使用各种颜色进行创作和生产,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观念。”非遗传承人焦会茸说。
有人气才有活力,非遗工坊为乡村发展凝聚人气。自从镇江手推绣非遗工坊坐落丹阳市皇塘镇后,原本散落各地的手推绣非遗爱好者便有了一个相聚、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购买技艺精湛的刺绣佳作,跟随传承人现场体验手推绣。今年,50岁的非遗传承人张玉芳通过非遗工坊招到多名“学徒”,他们年龄各异,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附近居民,让张玉芳无比振奋:“过去村里从事手推绣的师傅越来越少,现在人气旺了,我们更有信心把这一非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
在非遗工坊学习,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捧起“金饭碗”。徐州彭家金丝馓子非遗工坊带头人彭长城,60余年扎根乡村,传承发展非遗的同时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工坊将村民组织起来集中培训,经考核上岗后成为“新手艺人”,工坊以按件计薪的灵活方式帮助300人就业。
提档升级,放大“品牌”。位于张家港后塍镇的沙洲优黄非遗工坊,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传统手工酿造车间,观看“古遗六法”酿酒方法,了解“稻米香”如何变成“黄酒香”,亲手操作浸米、蒸饭、淋水、落缸搭窝、加曲冲缸等工序,感受沙洲优黄百余年的历史。“依托深厚积淀的黄酒文化,我们将工坊打造成集文化、研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工业旅游项目。”传承人黄庭明说。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广泛吸纳就业、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盘活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走出博物馆 走进生活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技艺正走出博物馆,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从2020年开始至今,省文旅厅已评定3批21家省级创意基地,加强非遗产品的创意研发,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7月5日,江苏书展非遗展区金坛刻纸展位上格外热闹,杨兆群为孩子们耐心讲解折纸、剪纸、刻纸步骤,演示“一刀”剪出美丽图案的“绝技”,小朋友们兴致勃勃,不时发出惊叹。杨兆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金坛刻纸50多年,被称为“杨一刀”。此次来书展,他带来了雨伞、扇子、丝巾和床头灯等金坛刻纸文创小摆件,其中最受欢迎的丝巾百米长卷《大运河》根本不够卖。日前央视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中,杨兆群的刻纸作品《大运河》惊艳亮相,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长的刻纸作品。
传统非遗如何触达年轻人?90后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兰推出的新品牌“姚绣”,主打年轻化、生活化,团队里集结了10多名青年设计师,将苏绣变成手机壳、耳环、笔记本、卡包、腕表等时尚物品。“我们推出以敦煌早景、上海进博会为主题的腕表,特别受欢迎。”姚兰说,“苏绣是凝结时光的艺术,消费者戴在手上也成了非遗传播者。”
作为薛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的张雪,从科技入手,将苏绣“绣”出了新花样。前不久,他和清华大学团队打造了一款全球首发“苏绣+科技”作品——《锦绣兰蝶》,打破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实现了3D立体效果,成为一幅可以“动起来”的苏绣,令人叹为观止。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随着国潮风兴起,南京云锦研究所的云锦织金婚书大受欢迎。设计师高文芝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向往传统的中式婚礼,便创意推出《“奉旨成婚”云锦织金婚书》,一经面世,便成了年轻人的心头爱。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江苏)老字号博览会中,镇江恒顺醋业推出的文创雪糕和轻醋果味气泡水收获一拨新粉,酱油芝士、香醋和黄酒三种口味的冰淇淋,令观展的人们好奇不已,纷纷驻足尝鲜,尝出了老字号非遗的“新味道”。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