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南京市江宁区小里新寓小区很多居民都不知道,从大门开始,高空抛物警报、消防通道禁停警报、防聚集警报等智能化设施,已在默默保障着小区的安全。
11月25日下午,小区智能化设备运营的技术供应方小视科技负责人给记者演示了一下高空抛物报警装置。工作人员从12楼将一包纸巾扔下之后,小区的视频监控室马上发出警报。记者在显示器上看到,纸巾划出一条红色的掉落轨迹。警告列表里显示出“高空抛物告警”以及发生地、发生时间、警告等级等内容,清晰明了。
小视科技销售中心副总经理李树峰告诉记者,他们将小区智能化设备与原有监控系统相连接,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能了解情况并做出处理,而且系统可以在微信等平台上实时处理,“就连一个烟头都能捕捉到。” 物业工作人员接着介绍,如果有老年人或者儿童跌倒,警报也会响起……各种设备让小里新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智慧社区”。
一家家“智慧社区”背后,需要智能化设备的“护航”,而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开发,则需要“算力”的支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就是提供算力的“最强大脑”。
自江心洲长江大桥一路向北,跟随醒目的指示牌来到江北新区研创园,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坐落于此。来到二楼机房,几口“黑箱子”映入眼帘。“这几口‘黑箱子’里边的设备就是算力中心的核心模块,可以说是整个算力中心的‘大脑’,华为的鲲鹏、昇腾、欧拉等软硬件设备,构成了算力中心的整体。” 作为项目的运营主体,南京先进计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祥介绍说。
在机房外的运营大厅里,超大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各种信息,技术人员正紧盯电脑屏幕,进行算力中心的维护和技术支持工作。
“这里,就是华东地区首家全栈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心以华为自主研发的昇腾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为核心算力引擎,建设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中心一期建设规模为40PFLOPS(每秒4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算力。”孙祥说,中心今年4月投运,向产业端、科研创新端等机构和企业提供算力服务。通过对科研创新端联合研发并与政府相互支持配合,半年来中心已有40多家合作商,完成了客户端迁移适配服务100多项。
“做人工智能,没有算力可以吗?”记者发问。“如果涉及到大数据量,或者参数很多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大型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持。人工智能在一些非线性的领域引入新的技术、算法、模型,从而产生一些重大的创新成果。”孙祥介绍,下一步,中心将聚焦数字经济和各个专用领域等,来推动原始创新成果的形成。
那么,中心是如何运维的呢?驱车十几分钟,记者来到其主要运营方之一——江苏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
昇腾芯片、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Atlas900AI集群……在创新中心展厅里,各种高科技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成果展现在记者的眼前。
“我们是华为在当地的公司。通过与当地合作,上线算力中心项目。南京算力中心的最大特色是全程采用国产技术系统,这就在整个链条上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不仅为南京市企业提供服务,也为整个江苏甚至长三角企业提供普惠的算力,帮助科研院所和企业降低算力成本,加速研发进展,并且中心在商业化运转方面也是全国的标杆。”江苏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CEO陈俊屹说,实现这一切,都依赖“根技术”的创新。
“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树的荣枯。在世界上,围绕英伟达、英特尔等国外的‘根’形成了大量产业链,这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用的是这些‘根’,这样的话,核心技术被国外把控,大量的利润也被国外拿走。”陈俊屹介绍,华为做了根技术的创新,它将根技术换成鲲鹏、昇腾、欧拉、高斯、昇思,后三部分放弃了商业利益,是完全开源开放的,以此为核心,形成国内的产业链。
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合作场景正愈发多样——江苏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预计100MW电场的预测精度提升1%,可为每次交易提升6万元收益;同微亿智造合作,打造“聪明工厂”,生产效能提升10%以上;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AI+大豆育种大模型,助力缩短育种周期,目标提高亩产量35%……
南京大学“金陵·女娲”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今年11月22日,南京大学与多家机构合作建立了“金陵·女娲大模型”。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说,有一些罕见病样本数较少,医生终其一生,可能也就只能遇到几百个病例,有了大模型之后,就可以结合大模型的信息与样本相关联,就有可能得到预测和诊断。这样的海量数据,是任何一家院校都难以自行收集处理的。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南京大学与华为、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密切合作,华为提供全套国产化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南京大学负责把生物学上的问题和实践在这个平台上落地,并最终转化为实际成果。“‘人工智能+生物’已经成为了大趋势,通过共同孵化生命科学基础大模型,我们希望可以引领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创新。”张辰宇说。
记者 姚政宇 付奇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