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能人带、创品牌,“莓”好事业鼓口袋

2022-10-31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关键词:#产业兴旺#

在盐城大市区西南10公里,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是远近有名的“草莓村”。近10年来,该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村,成功实现“甜蜜”逆袭,人均纯收入超过3.3万元。

在这里,一颗颗小草莓,串起一个个“莓农”的致富梦。

“新农人”:

回村创业有激情

尝鲜草莓大棚种植,陈仁太是村里第一批创业者。2007年以前,他在大丰东部黄海边的海丰农场负责6000亩地的芦笋种植,“每月领着固定工资,挣不着什么大钱,想了想还是回了村。”那一年,在村“两委”帮忙土地流转,并且承诺三年不收租金后,陈仁太有了自己的30亩“试验田”。

“起初种的是西瓜,后来村干部说出去考察过,种草莓致富的机会更大些,想通过党员带头、村民一起种的方式来试试。第一批12户,党员、村民各6户,一共种了120亩。”彼时,和其他几家一样,陈仁太心里也犯嘀咕: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真能行吗?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炮”就打响了。“缺资金的几家是村干部担保贷的款,技术是村里请的一位曾在无锡种过草莓的老师傅指导,我自己有个小车,跑销路的重任就交到了我手里。”回想起初创时期,他仔细分析着成功的原因。

听说种草莓挣了钱,很多村民纷纷跟投,后面几年,新民村的草莓种植面积一下多了几百亩,而陈仁太却并没有选择扩种,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村里草莓经纪人这个角色上,“一方面,每天都在忙着拓宽渠道,毕竟身上背着村里这么大的草莓销售压力。另一方面,种草莓面积太大也不行,用工、管理都跟不上,有一句话叫‘种10亩草莓挣钱,种100亩就亏钱’。”

近10年里,新民村的草莓产业,从初具规模到基本成型,再到如今定下了新目标:打造中国“草莓第一村”。“种草莓,育苗是关键。过去我们都是从苗贩子那里进货,质量参差不齐。2015年,村里出资请来我在东海县黄川镇学习时认识的育苗师傅手把手教,又跟高校院所合作,这个短板才被补齐。”在村里,对于育苗,陈仁太有自己的小诀窍:“卖苗行情好,第二年就要减少育苗,因为大家都会扑上去;行情一般的时候,第二年就可以多育苗,因为大家都不想跟,苗量少了市场价格就会涨。”

村干部:

对“莓”好事业充满信心

全域10000亩农业用地实现100%流转,1034户农户中有208户种植草莓,全村3853人中有超过1200人从事草莓种植相关工作……聊起村里的草莓产业,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总有讲不完的话。

时间回到2008年,盐都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倡导发展高效特色产业,新民村“两委”经过调研论证,最终瞄准生长周期短、经济见效快的浆果——草莓。“我以前尝试过不少种植养殖,组织上就让我想办法找找好项目,带领大家增收致富。正巧在电视上看到东海县黄川镇草莓种植很成功,就和老书记一合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60多人去学习。”董兆付说,看到黄川几千亩草莓园真能出效益,在回程的大巴车里,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一颗颗‘草莓种子’就在那时种在了大家心里。”

想要种草莓,土地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会儿,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既担心流转后土地去向,又担心村‘两委’能不能按时按量交付流转金。”董兆付坦言,村干部们讨论了好几天,最终决定由干部带头,和有积极性的农户一起种,并且讨论制定了“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优先用工权、保障收益权”的土地流转方案。

种草莓种出了名堂,新民村“两委”班子也遇到了一些“甜蜜的烦恼”:想种的人很多,但是资金和技术跟不上。“近10年来,我们都在集中解决这两个问题。资金问题主要出现在创业初期,我们琢磨出‘党员干部牵头担保和种植户联户担保相结合’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产业到了发力期,技术问题也很快凸显出来,我们的办法是‘全国各地请能手、请专家、请教授’,有来自周边地区的种植老师傅、有来自浙江的育苗专家,还有来自扬州大学、省农科院和浙江农科院的教授。集各家所长,我们才有了20多个优质草莓品种,我们村还拥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架无土草莓种植园。”

随着新民“草莓村”收入逐年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以我们村为发展龙头的‘盐都草莓’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7.1亿元。去年,我们村还获评了‘全国一村一品(草莓)示范村’。”对未来发展,董兆付充满信心,“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盐都举办,新民村是主会场。你看,我们正忙着进行主题规划呢。”

“原住民”:

全靠村里搭好台子

航拍视角下,新民村农业主题乐园、果蔬体验区、农业观光区、乡野风情区、高效农业区和宜居村庄区等“一园六区”尽收眼底,景色宜人。

新民村由东陈、祁庵、徐韦、李梅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尽管有毗邻大市区的区位优势,但过去这里的村民多数家无余粮、手无存款,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直到草莓产业出现。“我们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靠产业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村里找好路子、搭好台子,让我们自己经营。”56岁的陈海兵是村里第二批种上草莓的农户,用他的话说,这叫“紧跟发展形势”。“我种的面积不大,5亩草莓棚去年产量接近20000斤,刨去育苗、肥料、包装、人工等7万元成本,能净挣13万元。左邻右舍大多承包十来亩地,一年纯利润有30多万元。”

“我和老伴在村里有‘别墅’,儿子一家三口在市区也有房子,来往交通很便利。”谈起如今的生活,陈海兵很知足。“现在种草莓,日常管理很轻松,都是高架无土栽培,‘傻瓜式’操作就行。我还能种很多年。”

村庄发展,什么最重要?陈海兵有自己的看法:“村干部班子很重要,一个村的领路人都不能带头致富,这个村想必很难发展得好。在我们村,村干部是全村草莓的‘试种员’,因为他们种好了,大家看到效益才跟上的。”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员 赵锦春: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新民村的经验启示我们,通过“能人”带、品牌创、规模化,传统农业村庄也能走出一条“后发”赶超的村强民富新路。只有通过发挥村民企业家的带头示范作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传统农业附加值,多维度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才能让乡村生活富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为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