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关键词:#乡风文明#
泰东河迤逦东行,汇入盐城东台串场河海道口,南侧梁垛镇临塔村,清清渠水绕村庄,村口的仙缘湖碧波荡漾。
走进村内,舍子头、抱子沟、天仙桥、桑梓河、卧牛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董永传说”文化遗迹保存完好;庄外西北角,有“孝母塔”美称的唐代海春轩古塔,千百年来滋养了临塔人“爱老、敬老、孝老”的文化传统。近10年来,临塔村走出一条以“孝贤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新农人”:
民风淳,种田老人享晚年
秋风习习,稻田里飘着阵阵清香。早上6点,55岁的王松群来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农作物长势。
“水是水稻的‘半条命’,什么时间保有多少水量、收割季节每个节点土壤要干燥到什么程度,都大有讲究。”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王松群干过农业技术员,当过农机手,而后下海经商办起农业服务企业,“让农民在土地收益不变情况下减轻劳动强度,这是我办企业的一个初衷。”
2018年,王松群创办东台市芸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临塔村承包了300亩耕地作为“育苗基地”。以临塔为基础,其团队陆续服务东台大小农户近1万亩耕地。“我们的服务模式主要分为托管和共管两类。”王松群解释,所谓托管服务,即从整地、播种、日常管理到收割,全流程都不需要农户下田。“目前,农村仍然保留种田习惯的大多是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种田质量,通过托管,他们有更多精力照料自己、享受晚年生活。我们定的标准是水稻亩产不低于1200斤,保障农户‘稳定增收’部分,多出来的按比例分红;一旦出现赔本,则由团队承担风险。”
而共管模式下,种田农户、大户自主经营,服务团队免费为其提供技术指导,获利部分在于销售肥料和农药配方上,但定价介于批发和零售价之间。“大多数农户选择的是共管模式,但问题在于,很多人不按照我们提供的建议施肥打药,用量全凭感觉,白白增加了成本。”
“临塔村民风淳朴、少有纠纷,这是我们‘育苗基地’选择在这里落地的主要原因。”王松群从日常点滴中感受到临塔人对孝道的尊崇,后来在员工招聘中也特意列出“遵孝道”这一要求,“我们曾到很多村庄投资,渐渐发现,乡村振兴中,好的民风也是营商环境软实力的体现。”
村干部:
遵孝道,高龄老人有优养
每天早上8点半,临塔孝德智慧康养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便准时开门迎接老人。在这里,80岁以上老人能够享受吃饭、理发、泡脚、剪指甲、按摩、检查身体等免费服务。
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22.15%。随着高龄老人不断增加,社会面上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我们临塔户籍人口2642人,60岁以上人口接近三分之一,其中80岁以上老人156人、90岁以上老人20人。”临塔村党总支书记沈平坦言,“在盐城地区,我们村的养老压力算是比较大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要事来抓。”
2012年,临塔村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时发现,舍子头片区是全村最脏乱差的地方。整治过后,村“两委”提出应充分挖掘村里以舍子头遗迹为代表的“董永传说”文化内涵。结合“孝母塔”,近几年村里开始打造“孝贤文化”品牌。
“遵孝道”,最核心的就是实现“老有所养”。在社会发展日益“数字化”的大环境下,临塔在东台率先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2020年10月投资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将全村7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都纳入服务范围。村里还给80岁以上老人家中安装智能门磁、4G网关以及SOS一键呼叫系统,出现紧急情况,有人第一时间上门,打造居家养老“15分钟应急响应圈”。
从“孝贤文化”品牌建设,到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托举。“在历届村党总支接续奋斗下,我们临塔的全民创业园升级为机电产业园。依托园区,带动40多名能人‘凤还巢’,吸引130家企业入驻,就地转移劳动力1800多人。此外,在全村组建38个施工队,成立土地股份、物业管理等多个合作社,并发展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业。”沈平说,去年临塔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1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6万元。
在村里工作了近17年,沈平这两年最愁的是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有经济头脑又要有公心,还能自主学习、有超前眼光,这样的年轻人不太好找。”该村形成一条筛选机制:先广招人才,然后安排他们进入村合作社、集体企业历练一番,合格以后再竞选上岗。“谁想干事、能干成事,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原住民”:
人长寿,年已古稀不称老
青石砖路曲径通幽,青板桥下流水潺潺,青草地环抱着粉墙黛瓦的民居——航拍视角下的临塔村,呈现“村在水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和谐景观。
每天早上起床跑1万步,今年70岁的朱志富依然精神矍铄。曾是泥瓦匠的他,如今管理着村里100亩鱼塘养殖、接待游客进行垂钓娱乐,闲暇时还会接点砌墙的小活儿、替村里维修路灯,“我这个年纪,在村里还不敢自称‘老人’。”
谈及村里人长寿的“秘诀”,朱志富打开了话匣子:首先要风气好,其次环境也得好。
“遵孝道的风气村里一直都有,只是这几年村里更提倡,氛围就更浓厚了。老年人要长寿,‘不受气’很重要,我们这里邻里、家庭关系很好,少见有‘红脸’的。”朱志富说,此外环境也很关键,以前的污水沟现在都见不到了,有河虾说明河里水质好,吃的也是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村里规划了新型农村社区、老村庄和生态一村3个区域。我家就在老村庄那一片,三层小楼,微改造一番,感觉一点也不差。”
“目前身体还行,还干得动,我也很愿意干点事儿。”朱志富直言,做惯了活的人突然不做了,反倒不习惯,“真要哪天干不动了,才算到养老年龄。”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厚植乡风文明,凝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塔村开辟了新时代乡村养老的康庄大道,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启示有二:一是大力发展托管共管模式。让留守老年农民依托社会化、机械化的服务,愿意种地的可继续劳作,无力下田的能安享晚年。二是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用科技提供优质服务,在尊老爱老的代际传承中,吸引更多有识之士返乡创业、共建未来。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