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锡城部分小区临时实施封控管理,生活、医废垃圾增多。那么,这些垃圾如何处置,确保居民生活不受影响呢?
昨天,记者跟随滨湖区环卫部门工作人员体验了清运过程。据了解,封控区的生活、医废垃圾实行直运,全流程闭环管理,杜绝各环节出现病毒传播风险。
跟访
集中消杀并再次封装
垃圾收运“全流程闭环”
在惠河路上的一家酒店内,停放着多辆环卫车,这里也是环卫工人集中住宿的酒店。昨天早晨8点多,两名环卫工人在经过测温后开始穿防护服准备出车。几分钟后,全副武装的两人来到环卫车旁,先从车上取下消毒水壶,对车辆进行全方位消毒,连后方的垃圾收运厢也不放过。车辆调度员吴旭明介绍,住在酒店的环卫工人共有四名,他们是从3月30日开始入住的,之后都全闭环管理。
上午10点不到,记者跟随环卫车来到某封控小区外,在小区外搭建有一个垃圾房,两名同样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环卫车停靠垃圾房后,一个个垃圾桶被从垃圾房内运出,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不是清运,而是对这些垃圾进行消杀并再次装袋,仅仅装运的过程就花了近半小时。
在垃圾装运过程中,一辆城管部门的执法车一直在一旁等候。据介绍,从垃圾装运开始,到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环卫车辆都需要在执法车的监督下进行,确保全流程与外界无接触。
据了解,这样清运一次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一天清运两次。即使中午吃饭,两名环卫工人也不会脱下防护服,“其他人准备了盒饭送过来,我们就在车上吃。”直到傍晚,两人回到酒店,重新开始一轮消杀,将穿了一天的防护服投入指定区域后,再对全身进行一次消杀,结束一天的工作。除了每天固定的4次消杀,他们口罩使用4小时必须更换,每日实施健康检查和核酸检测。
特写
穿上防护服十几分钟
已满头大汗
昨天的气温相比之前有了不小的上升,而这种风和日丽的天气对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说就不太“友好”了。防护服穿上才十几分钟,出车的环卫工人韩晓峰额头上便冒出了汗,面罩上也逐渐出现了水汽。他伸出双手,手套下面也能看到一层薄薄的汗渍。就是这套防护服,韩晓峰要穿上一整天,“这天气就有点难受。”
韩晓峰来到滨湖环卫部门3年多,本轮疫情发生后,他再次主动报名负责封控区的垃圾清运。他告诉记者,他一周的时间没有与家人碰面了,只能在工作之余通过视频联系。好在家人对他的工作很是支持,让他少了后顾之忧,“辛苦我老婆了,家里全靠她操持。”
措施
居民配发专用垃圾袋
实行直运避免二次污染
从滨湖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从临时封控开始,环卫部门就承担了封控区生活、医废垃圾的直运,交通卡口、核酸检测点生活、医废垃圾短驳收运至集中收集点,由城环科技公司进行专业收运处置。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封控区内的生活垃圾全部按照医废垃圾收运消纳流程进行全程闭环处置,环卫部门为每户居民配发黄色的垃圾袋,居民将垃圾装袋后,由环卫部门按照“先消毒、双套袋、鹅颈式封口”的要求收集,垃圾袋先装入医废垃圾桶,再放入密闭垃圾集中收集点。
环卫部门实施收集前需要实行先消杀再收运,装车前进行喷洒消毒后,直运至垃圾焚烧厂实施无害化处置。运输车辆全部采用密闭非压缩式运输车,并标注“疫情防控区域直运垃圾”标识。这其中省去了至垃圾转运站中转处置环节,避免了二次污染。目前,封控区内垃圾处置量平均每日在15吨左右,做到了日产日清。
除了封控区,环卫部门还对环卫设施加大了消杀力度,实行作业全环节、全流程、高标准消杀,对道路两侧果壳箱、环卫保洁车辆、垃圾清运车辆、垃圾转运站及终端处置设施实行常态化、高频次消杀。其中对专人保洁公厕实施一客一保洁、一客一消杀,重点对公厕的地面、厕位、门把手、洗手池等使用频繁部位进行高频次消杀,为市民提供干净、整洁、安全的如厕环境。
释疑
封控区垃圾缘何增多?
记者从滨湖环卫部门了解到,自3月30日以来,滨湖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日收运处理量提高了大约20%。为何会如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公共交通停运、餐饮企业无法堂食,部分居民处于居家状态,导致生活垃圾特别是餐厨垃圾激增;另一方面也与疫情防控期间的垃圾清运要求有关。
震泽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内某小区为封控小区,根据他们的统计,该小区每天处理的垃圾有110桶左右,而在以往,这个数据还不到40桶。除了垃圾增多这个客观因素外,根据防疫规定,垃圾的装运也与以往不同,“垃圾要分类分袋装,每个垃圾桶不能装得太满,这么一来桶数就增多了。”
(记者 甄泽/文 史晨菲/摄)
<爱上你,爱上新江南网:www.xjnnet.com www.xjnnet.net,www.xjnnet.com欢迎您!>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