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奚晓畅 记者 鲍仁 通讯员 季龙)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是传统习俗“迎财神,送五穷”的日子。这一天,高港雕花楼景区一大早便人头攒动,景区联合高港城隍庙连续举办的第五届“财神巡游”活动正热热闹闹地开展。
“今年巡游活动请来了泰州民间汉服社团的志愿者,加入了传统服饰文化元素,效果特别好。”高港区道教协会副会长杨红卫说。
巡游队伍中,身着明制礼服、佩戴花丝錾刻饰品的年轻姑娘小伙们吸引了众多市民伫足观赏,礼服上的传统纹样在阳光下光彩耀目,街边大红灯笼高高挂,古典与现代融合带来怀旧的温馨感。“今年春晚上的纹样创演秀《年锦》再一次让汉服走进大众视野,我们也有‘春晚’同款哦!”汉服社团总负责人汤琪一脸自豪。
跟大多数人一样,汤琪最初对汉服产生兴趣缘于其华丽精美,她每年都会穿上喜欢的汉服赴浙江参加“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与来自全国的同好们交流互动。随着学习的深入,汤琪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传统服饰文化领域。“汉服不止于外观美丽,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值得挖掘,至今都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制的服饰,所使用的印染技术、织布技术又与地缘文化紧密结合,再加上中华民族是重‘礼’的民族,生老病死都要举行庄严详备的仪式,服饰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说起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以及自己周游各地寻访非遗传承人的经历,汤琪如数家珍。
此次“财神巡游”活动,汤琪为团队小伙伴们选择的是明制汉服。“明朝制服上的不同纹样各有深意,比如‘柿柿如意’纹寓意‘事事如意’,‘五葫四海’纹寓意‘四方和睦’,非常有趣,配得上迎财神这样喜庆热闹的节日。”汤琪说。
这些年,汤琪还受邀走进海陵区“引凤巢”家长学校读书班开设科普小课堂。她穿着汉服,带来绒花、花丝錾刻镶嵌的传统头饰等道具,生动形象地向小朋友们讲解古代服饰的相关知识,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种子。去年夏天,汤琪团队和雕花楼景区合作,拍摄了一支明代婚礼的宣传视频,在抖音发布后获得许多网友点赞。汤琪也是泰州市博物馆的常客,本次出游活动所采购的服装来自“汉客丝路”品牌,该品牌推出的一款“金狮补”汉服,其原型正是市博物馆馆藏明代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金狮补”服。
未来,汤琪希望能与市博物馆、大剧院、书画院等单位联动,举办传统服饰联合巡展、汉服走秀等活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各地游客在泰州深刻感受千百年前的风华。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