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懿 司歌 吴梦娇
今年以来,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筹部署、改革创新,在去年出台强化保障重大项目资源配置和规划服务的十项举措基础上,又在创新用地审批路径、优化政务服务、盘活存量土地等方面频出新招,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为实施“532”发展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渠道,探索用地报批新路径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常州,传统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但因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方面的技术要求限制,诸多项目无法实施土地征收。再加上国家和省级层面目前暂未出台集体非建设用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只转不征)的具体操作办法,给只转不征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为尽快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市资规局试点针对恒丰航空航天特种合金导体材料、太一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等重大项目开展了只转不征批次的用地审批工作,保障了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
此外,乡镇企业、乡村公益设施、村民住宅等乡村建设所需的土地,以及乡村振兴类项目也都被纳入了只转不征的适用范围。
交地即发证,政务服务“加速度”
今年1月,仅用一天时间,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等武进区3个“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试点项目就办完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
市资规局工作人员介绍,“标准地+承诺制”让土地相关利用指标更精细化、透明化,经承诺可直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成后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即可,大大缩短了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审批时间,为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产奠定了基础。这种改革模式突出了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以及事后强监管,有效助力了工业投资项目的推进。
今年7月,市资规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交地即发三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创新工作,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重大项目效能进一步提升。
土地节约集约,挖潜存量用地
在常州,存量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存量建筑的盘活利用成为空间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式。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度重视对存量用地的挖潜工作,2016年常州市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2020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存量比由61%提升至82%,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3.8万亩,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1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批而未供用地处置任务。2020年获评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5月,市资规局与市住建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存量建筑盘活利用的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常州市存量建筑盘活利用的范围和正负面清单,厘清了各部门职责,畅通了审批路径,强化了批后监管。重大项目“米码头文创园”等一批前期由于政策障碍无法办理相关手续的项目,正按照该办法的指引积极试水。
目前,市资规局正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对“危污乱散低”企业分类实施关停淘汰、规范提升、整合搬迁、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全域空间布局,推进生态修复保护,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切实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