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岁的老沈,金华人,除了特殊情况去打零工,基本上帮着照看孙辈,享受天伦之乐。没想到,猝不及防的噩运,将他们平静的生活打破。去年下半年以来,身体一向很好的老沈小痛小病不断,一会中暑,一会感冒发烧。到了11月,老沈明显感到头晕乏力,去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提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 57g/L,完善骨髓检查提示原始粒细胞比例增高,伴病态造血……最终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除了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社会捐献还有没有其他方案?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中旬,老沈接受了两次化疗。接下来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等待社会捐献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其间,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主任蓝建平主任医师来到金华当地医院坐诊。蓝建平详细了解并分析老沈的病情后认为,可以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和/或异常病变细胞,随后植入供体的正常造血干细胞,以重建患者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达到治愈患者疾病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和受者的配对完全吻合,叫‘全相合’,同胞兄弟姐妹是首选,有25%的机会完全相符,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半相合’技术,在医学上被称为‘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只要求供者、受者之间的白细胞抗原一半相同就可以了。”蓝建平告诉老沈的一对儿女,“你们与父亲属于亲属间捐赠,就是利用‘半相合’技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知道后,老沈的儿女立即在当地医院进行配型。
“爸,我来了”配型结果显示,由36岁的儿子沈强来捐赠更理想些。医生也认为,一般情况下,年轻男子最合适。沈强没有一丝犹豫:“让我捐吧!”2月4日,老沈住进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2月17日早上8点刚过,沈强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床上,两条手臂的血管中插着采集的针管,采集机缓缓转动。此刻,待在隔离移植舱内的老沈心里五味杂陈。采集室的门虚掩着,路过的一些患者家属得知究竟,称赞沈强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其实,比起父亲给我们的,实在算不上什么。”沈强说,从记事起,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既当爹又当娘,一家开销靠他独自扛着,大事小事离不开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小伙伴打闹,脚被玻璃划了一道口子,流了血。我还记得那天下着毛毛雨,父亲自己的身体也有点不舒服,他看到我的脚,二话不说就背起我向医院狂奔。慢慢年纪大了,我才深刻领悟到什么叫‘父爱如山’。”回忆往事,想到躺在移植舱里的父亲,姐弟俩都眼睛泛红。
“半相合”与“全相合”移植疗效在接近好消息传来,原本计划连着两个上午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而最新分析数据出来后,医生表示,“第一次的采集量多,干细胞浓度也不错,已远超回输的标准了”。昨天上午,姐弟俩一早赶到医院。得知从沈强身体采集的“生命种子”开始缓缓回输至父亲体内,他们百感交集。“由于技术的进步,‘半相合’与‘全相合’的移植疗效也在接近,根据医院近几年完成的近40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分析,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达70%,而亲缘半相合与非血缘全相合移植患者生存率也接近60%。”蓝建平提到,“目前,我们每年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70例左右,其中‘半相合’占到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