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要跑在行业良性竞争的路上_汽车

2024-07-10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作者 颜景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除了价格战、技术战之外,品牌战、“舆论战”也酣战不休,其中还存在一些恶性竞争现象。

新能源车全方位竞争

当前新能源车竞争加剧,主要基于几个背景。

在政策层面,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汽车消费是重点之一。从成果看,1-5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389.5万辆,同比增长32.5%,占新车销量的33.9%。一方面,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对绿色、智能化的消费品消费有引导作用,无论是以旧换新、以废换新还是油车置换,消费者都对智能化、智能网联等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新能源车恰恰具有满足、引导智能化需求的能力。同时,新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其技术自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新能源车品牌进行技术创新、卷技术是必然的。

在消费层面,市场竞争白热化,车企利用国家、地方对以旧换新等消费的补贴政策,又叠加一些自身的优惠措施,采用多元化的优惠手段,甚至压低利润空间,以扩大销售额。从价格上看,今年以来主要产品价格都出现了下降。对于消费者而言,近年来新能源车产品、技术更迭快,本就令人“眼花缭乱”,价格战一旦开打,更会使消费者期望值调高,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对经销商而言,短期销量必须提升,价格调整就是最直接的手段。多种因素下,卷规模、卷价格也成为行业现状。

应该说,“卷”其实就是竞争的一种,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动力。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在十年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也正是通过引入品牌,形成一个新能源车应用推广的平台,从科普、试驾、展销等环节逐渐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如特斯拉车企对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冲击。但正是此期间的竞争刺激了车企技术创新,使得车企变压力为动力,一些中外领头品牌在触动下飞速发展。

行业竞争也需理性之风

也应当注意到,一些车企在竞争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比如,在卷营销的过程中,一些恶意拉踩、“黑关公”的不良手段开始在行业中浮现。此前,理想汽车MEGA上市初期,就曾遭遇一系列的网络黑手恶搞。比亚迪、广汽集团近期也相继发文称,公司遭遇了“黑公关”手段,甚至公司管理层还面临了网络暴力。其中,有一些虽是经销商行为,但仍会对其他品牌造成恶劣影响。

再如,车企吉利、威马之间因大量员工“跳槽”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威马判赔6.4亿元。人才的正常流动本没有问题,但如果刻意通过“挖人”去窃取对方的商业秘密、损害对手的利益,不但可能涉及违法违规,也是有违商业道德的行为。

拉踩、抹黑等恶性营销及窃取商业秘密等恶意竞争,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在短期伤害对手,但长期而言,也将损害自身品牌发展,影响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美誉度。

中国新能源车在国内市场逐渐普及,自主品牌渗透率较高。中国新能源车在国外市场也受到欢迎,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而2024年以来,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一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更应珍惜多年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更公平、理性地竞争,塑造好车企乃至行业的品牌形象。

一方面,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国内市场,新能源车的市场依然巨大,要把握好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优势,如供应链完整性、智能化程度高、价格水平比较低,在销售渠道、市场上进一步拓展。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地域对汽车质量、特性的要求,创新技术开发产品。另一方面,树立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对于中国新能源车整个行业而言,各个品牌不仅是对手,也是队友。抹黑、拉踩自己的队友,没有双赢,只有双损。最终还是要做好产品,形成用户口碑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共同树立行业的理性竞争之风。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