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当生命终止,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面对这个问题,余杭区径山镇89岁老党员白洪奎在生前就已经想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近日,余杭区红十字会、径山镇红十字会、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齐聚径山镇双溪村,共同追思遗体捐献者白洪奎老先生。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白洪奎的亲属郑重地在遗体捐献亲属确认相关文书签上了名字,完成了老人的最后遗愿。“当岳父说要捐献遗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今年7月份,白洪奎的女婿周少秋,找到了径山镇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登记手续,“我们听说医学上缺乏能够用于解剖和研究的遗体,开始为此事奔波,最终在径山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指导下,签署了遗体捐赠申请表。”白洪奎的一生,开垦过荒山,参加过抗山洪保水稻的战斗。“胸怀全局”“两袖清风”“培育新秀”,是许多同事和后辈们对他的评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当时的竹山大队党支部书记,白洪奎为了改变竹山大队的贫穷面貌,壮大集体经济,在兴建大队茶厂时,他和同事们经常上山背木头,身体力行地带领党员和干部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有了较大的积累,为解决大队日常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中的运输问题,村内购置了一辆普通农用卡车。全村干部社员一致同意他的大儿子当驾驶员,白洪奎坚决拒绝,认为这是以权谋私,不利于做好工作。“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一直以来都受到党的照顾,现在年纪大了没有对国家做出什么贡献,我想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继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我眼睛就算‘闭上’了也无憾。”白洪奎老人生前说,子女们也都非常赞成他的想法。近年来,径山镇遗体捐献登记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经成功登记遗体器官捐献15例,捐献成功2例。径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登记到遗体捐献,背后是亲属与本人大爱无私、无畏无惧的精神境界。而今这样的人生观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践行,遗体捐献已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文明新风尚。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