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运河的最东段:从古槐滩到新横林

2024-07-1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大运河常州段由奔牛入境,至横林出境,全长45.8公里。可以说,横林是运河常州段的东大门,它扼守运河,连接常锡,自古繁华。从古槐滩到新横林,运河见证了这座古镇的繁荣与变迁,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没有运河,就没有古槐滩

在横林东大街,有一处公园,名为古槐晓园。古槐晓园的石碑上,记录着横林名字的相关来历:横林镇原名古槐滩,名称由来已久,早在宋元时,就已出现古槐滩之名。

为何被称为古槐滩,该石碑也做了解释:一般由两种说法,一是旧时运河沿岸古槐成片,郁葱成林,故名;一是运河南岸黄桥港口有古槐一株,根深叶茂,硕大无比,树冠可荫数亩,后来人们在此地设立茶楼、酒肆,遂成街市,被人称之为槐滩。

关于横林名字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老居民袁文林介绍,听老一辈人讲,因为运河两岸植被茂密,是片旺茂之林,所以,这里还曾被叫做“旺林”。

“横林话中,‘旺’和‘横’的发音极其相似。乡下人旺横读音不分,久而久之,‘旺林’就被称之为了‘横林’。”袁文林说。

以前,武进有“三大镇”之说。其中,横林就是“三大镇”之一。横林区域面积不大,但作为历史古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西距上海、南京均约150公里。在46.68平方公里土地上,大运河和沪宁铁路、312国道3条交通大动脉呈“川”字型横贯东西,成为常州东部交通枢纽。

这家老式照相馆,在运河边为横林人家定格70年

在古槐晓园对面,有一个老式照相馆。据街上人说,这个照相馆估计是常州现存最老的照相馆之一。

61岁的谢建兴是横林照相馆的负责人,据他介绍,这个照相馆已有70多年历史。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到彩色,横林照相馆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横林照相馆,常州现存最老照相馆之一

横林照相馆在2000年左右改制后,谢建兴成为了该照相馆的负责人。曾经,武进有三个照相馆是国营的,分别是:横林照相馆、焦溪照相馆、奔牛照相馆,其他的都是集体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供销社上班的谢建兴,被调到横林照相馆。“以前,运河繁忙,客船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色。运河沿岸人来人往,横林照相馆也成为沪宁一带特别有名的照相馆。”

国营横林照相馆转制后,谢建兴为了吸引顾客,特意将照相馆的二楼精心装修了一番。虽然这些布景以现在的审美来看有些落伍,但是在当时,能在室内拍上一套个人写真,还是很时髦的事儿。

照相馆里,有不少和运河有关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很特别,这一张是老横林大桥水彩画的照片。“这幅画反映的是上世纪六十年的运河和运河上的老桥——横林大桥。后来,运河拓宽,该桥被拆除。之后,在距离老桥西边,建造了非常宏伟的新的横林大桥。”

一条老街承载一段历史繁华

说起横林大桥,就不得不说横林的一条老巷子——老街。

现存的横林老街全长约三四百米,宽约三四米,是典型的旧式街巷。据老街老人讲,在大运河没有拓宽之前,老街通过横林大桥一直延伸至运河北部。

老横林大桥

运河边,横林大桥的部分桥墩仍在。运河边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横林大桥是一座石拱桥,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这个桥,连接运河的北岸和南岸,使得老街上非常热闹。

后来,随着运河老桥的拆除,老街就开始没落了,绝大多数商户搬到了新街,住户也大都搬去了城里或者小区居住。

老街上的老房子铭牌上写有“老街”两个字。但住户大多是外地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川来的。

在一处老房里,崔丽正在操作缝纫机,干着针线活。她来横林20年了,老房子是租的,专门用来承接一些厂里的针线活。“横林经济发达,厂子多,我们很多老乡都在这里打工,并且安了家。”

有的老房子门口写有“理发店”等字样。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老街非常热闹,街上有着各行各业的人,开着各种店。后来,街上的理发店等老店铺逐渐搬走,老街便冷清了。

横林老街,街上还有不少老房子

随之而起的是老街周围的“活力新城”。如今,横林人紧扣“常州东部桥头堡,绿色家居新高地”发展定位,在谋划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积极寻求产城融合发展,一座现代化的东部活力新城已经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运河滋养文化,孕育出了滩簧这一戏曲

悠悠运河水,汇聚千年韵味。漫步大运河横林段,感受流淌的诗情画意。

“历史上,运河不仅是繁忙的商业通道,还是一条文脉赓续之河。正因为运河,才有了滩簧。”横林戏曲协会负责人张玉凤说,横林是滩簧的发祥地。

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古槐滩水运业发达。每到傍晚,渔舟归港,停靠槐滩码头,形成了点点渔火,由此产生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戏曲——滩簧。

滩簧曲调丰富,柔和温婉,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尽显江南水乡特色。滩簧也叫常戏文,解放后又被称为“常锡剧”,现代锡剧也由此衍生而来。

历史上,戏曲界历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戏路”指戏班演出路线与活动区域;“水路”指重要的交通水道。水路带动经济文化发展,也形成戏曲活动的聚集。戏韵悠悠,熏染着这方土地上的风雅生活,吟唱着一方文化与审美的传奇。

现在,横林仍有东岳庙戏楼。每年春季,常州城东共有二十多个节场,节场均设有戏班子唱滩簧。横林镇还有几十座祠堂,凡举行续谱修祠的庆典活动时,均邀请戏班演唱滩簧。

“以前,交通不便。戏班子去唱戏,走水路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跑码头’就是我们戏剧人的行话,意思就是乘船,到各地演出。往西,我们可以到常州城,往东,可以到无锡。”张玉凤说。

现在的横林人,仍喜欢滩簧。如今,它不再是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老百姓自个儿的生活憧憬。

“滩簧走入寻常百姓家,跟上时代节拍,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张玉凤说,横林成立了戏曲协会,规模不大,但很具特色。如今,戏曲协会依托传统戏楼等舞台为主阵地,每年在横林镇各个中心广场及村社区表演50多场,滩簧已成为一张横林文化的新名片。

(吕洪涛 图文报道)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