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急诊党支部书记,目前任常州急诊、重症及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总干事,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急诊ECMO联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先后获得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等功、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7月2日上午,王大明正带领急诊团队对抢救室的疑难病例进行查房。这时显示器上出现一个受理信息:9:04,4公里外的一家养老院,120急救车接到一位摔伤、头外伤的老人,其生命体征平稳,预计14分钟后到达。抢救室随即做好准备工作。9:06,显示器跳出一则视频来电提醒,王大明接通连线,与急救医生沟通后得知患者伤情较重,他一边指导处理,一边安排好抢救病床。9:15,急救车到达,创伤中心团队立刻接手投入抢救。院内院外急救无缝衔接是王大明作为急诊人的多年愿望,而今,智能急救的时代终于到来。目前,这个全新的急救信息系统正在市一院试运行,是“上车即入院”急救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整合了5G、物联网等技术,让急救车、车载医疗设备与全市12家三级医院实现互联互通。“针对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医生可一键启动远程会诊,接诊医生指导用药和救治,同时提前制订抢救方案,形成‘现场—车辆—医院’即时连线、多方协作、全流程的高效闭环。”王大明说。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和市医疗急救中心经过长期的共同摸索、演练,建立了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合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王大明和同行们在多个场合、不同层面积极推广这一机制,呼吁打造更高效的急救模式,提升全市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去年,市政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急救系统全面升级。今年,“完善全市急救网络体系”被列入年度市民生实事项目,“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新模式正式落地。市一院急诊医学科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治疗于一体,承担着市区及周边繁重的急诊救治任务,急诊年诊疗人次超25万,其中危重患者1.8万余人次。在王大明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发挥急诊高效救治的优势,助力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为患者提供了“急救高速路”,最大程度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此外,急诊医学科还开展多项特色治疗技术,包括心肺脑复苏,多种毒物中毒救治,各种休克、心衰、脓毒症的综合救治。近年来,王大明积极推进市级中毒中心、复苏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发挥科室在业内的核心作用。扎根临床一线30余年,王大明不仅是科室发展的“领头人”,更时刻关注着全市急危重症救治水平。“近5年来,市一院急诊年诊疗人次逐年递增,2023年急危重症抢救人次比5年前增加了46.7%。这一方面是市民对我们医院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全市急诊救治水平还不够均衡。”王大明说,身担常州市急诊、重症及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的重任,他有责任改善这一状况。2019年至2021年,王大明带领科室2位主任医师来到市四院急诊科进行帮扶,通过定期查房、技术指导、科研支持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对方的急诊实力;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请求,他致力推动党支部共建,接收基层医护人员来院进修,帮助培养人才队伍;2021年起,他每季度组织学术专场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急诊医学科医生的专业能力;2023年开始,他定期走访全市的二级医院,评估急诊水平,保障患者能得到同质化的初级救治服务……作为急诊尖兵、优秀党员,王大明的身影出现在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抢救现场。他坚守过非典病房,参与抗击H5N1型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身为市级专家组副组长的他更是当仁不让、冲锋一线。在一次重大化学气体泄漏事件中,王大明和科内同事快速、精准地救治了受害者,并制定了更为系统、科学的救治指南,成为市一院开展化学气体泄漏规范救治的名片,为省内外医院开展类似救治提供了样板。作为党务工作者,王大明积极发挥党支部书记和科主任“双带头人”的作用,对内引导党员亮身份、做示范,营造“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对外推行“急救知识进万家”品牌志愿服务,通过义诊、讲座、现场教学、实物演练、科普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带领医生们走进公安、消防、学校、工厂、社区普及急救知识。目前这个志愿者队伍超150人,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我市全民急救能力。(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一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