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报全媒体讯(刘懿 孙婕 夏晨希) 昨天,在北京举行的“数智绿色牵引 共创低碳未来”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发布会上,常州产1500千瓦功率等级“动力电池”和“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两款新能源机车引发国内外客户关注,现场达成多份订单。当天,我国首台出口的氢能源机车在常州交付,即将发往智利。
这3款划时代的绿色机车,都来自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机车智能化平台。该平台主动置身国家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体系,瞄准“传统化石能源”到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的转变,覆盖钢铁、港口、矿山、煤炭等场景需要,以项目研制为牵引,通过模块化、平台化设计,至少可生产17种不同组合的新能源车型。相较于老旧型内燃机车,按照污染物降低45%计算,1台机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74吨,相当于植树3.4万棵。
记者在该公司总装车间看到,司机室、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车载储氢模块等,像一个个“积木块”有序放置在车体架和转向架上,根据不同车型可进行快速组装,造车就像搭积木。“此前组装一台机车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仅需一周,批量生产后可实现一天组装一台车。”该公司新能源机车总体设计师黄贵说,该平台实现了“菜单式”配置、“积木式”组装、柔性化生产,每一个独立模块都是一个更换单元。按照客户要求,动力方式可选、功率配置可变,实现了高效制造、敏捷交付。一旦车辆发生故障,不必返厂维修,可直接进行备品替换。上述新能源机车研制项目于去年底在国家铁路局立项,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联合中车内部企业、行业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等十余家单位,共性技术联合设计、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供应链高度共享,仅用6个月就实现“一平台三车型”全面下线。“国家战略有需要,行业发展有需求,新能源机车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中车副总裁林存增表示,目前全球约有3万台铁路内燃机车待更新,国内就有近万台老旧型内燃机车进入淘汰周期,直接带动约2000亿元投资额。日前印发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8年,重点区域老旧机车基本淘汰,实现新能源机车规模化替代应用。激活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该平台“搭”出的多款新能源机车,因牵引力大、持续速度低、充电功率大等特点,适用于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港口矿山等领域。同时每台有2万多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1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400余家二级供应商,可带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