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为伍的“地下工作者”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

2024-05-04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本报首席记者 姜小莉

近年来,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地质灾害在全球各地频发。4月,台湾花莲海域的7.3级地震和沙漠城市迪拜的暴雨,都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设尤其是地下管网建设的重要性。作为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刘汉龙院士正是常年与“土”为伍的“地下工作者”。

“我每天思考的,都是‘地下的事’。”刘汉龙笑着说。

自2021年1月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成立以来,刘汉龙带领团队,像医生一样为软弱土开“良方”、强“筋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桩基是解决重大基础设施沉降问题的‘定海神针’,要让软弱土‘强筋壮骨’,就要提高桩基性能,让桩基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刘汉龙说,传统的桩基主要是圆形桩和方形桩,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环形截面空心桩代替实心桩的技术思路,自主研发出PCC桩技术,即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这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与实心桩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条件下,PCC桩可提高承载力30%—50%;同等承载力条件下,PCC桩可节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机械能耗减少50%。

“PCC桩技术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对环境十分友好。”如今,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公路、铁路、港口、市政等领域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地基加固。2021年11月,越南首个城市轻轨项目——河内“吉灵—河东”轻轨正式投运,其在建设中就采用了PCC桩技术,有效解决了在软弱土环境下的沉降变形问题。“我的团队还通过创建桩土摩擦增强机制的复合地基理论,研发了现浇X形混凝土桩、浆固碎石桩等多种桩基成套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此外,他还带领团队提出了智慧管网数字孪生技术,并构建了地下管网智慧运维平台。

对于研究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刘汉龙说,落户常州是个正确的选择,实现了校地合作的双赢,并对校地创新合作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是重庆大学在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校地合作科创平台。成立3年来,该研究院不仅成为加强东西部交流合作的桥梁与展示窗口,更在集聚长三角地区、溧阳市以及重庆大学的优质创新资源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由刘汉龙院士领衔的团队开拓了基础设施的虚拟仿真和数字孪生、城市地下管网的智慧检测修复运维、微生物岩土等新的研究领域,开发了相关技术和产品,并在智慧工地(BIM)、智慧水利、城市基座(CIM)、地下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了智慧建造、智能设计与检测、智慧地下空间等多个专业研究中心,组建了由4名院士领衔的专兼职高水平人才团队,陆续培养了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多次到常州出差调研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刘汉龙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常州是一座科技名城。“我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很亮眼的数据:2023年,常州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因素有关。”刘汉龙说,常州的科创实力绝非一日之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期天工程师”,到持续十多年的“龙城英才计划”等,创新对于常州而言,是历史沉淀的城市基因,也是着眼未来的关键抓手。

对于常州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刘汉龙认为常州要持续在三个方面努力:继续加大国际国内顶尖人才的引进,不断深化与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后,重庆大学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常州转化落地并投入产业应用。目前我正在谋划生物建造方向的国家级科创平台,也希望未来能够和常州在生物建造领域有更多合作。”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