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块布”探寻钱桥非遗传承

2022-08-2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素手染蓝布,百转方成衣。每一块蓝印花布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纹样都有一段情缘。南宋时,匠人们用蓝草,把天和海的颜色印染在棉布上,一件蓝印花布,沾染了生活的气息,焕发着艺术的生命。绿茶“太湖翠竹”的制作技艺则诞生于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此地三面环山、脉络绵亘,具有培育高质茶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2017年,无锡市惠山区钱桥街道将蓝印花布织染技艺传承人、文化艺术创作等新阶层人士联合起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开展“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无锡市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就此正式落户在华锐实验学校,“太湖翠竹”的种植则作为一种非遗活态传承项目,于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三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走进蓝印花布博物馆和“太湖翠竹”种植区进行采访。

用“一块布”传达中国文化之美

江南水乡的民间蓝印花布是曾广泛流传于环太湖流域地区民间的古老手工植物印染织物,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诸多的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蓝印花布上的吉祥纹样蓝白相间,变化万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无锡民间蓝印花布手工印染技艺传承人陆瑞兴,2004年11月注册成立了无锡市第一家民办非遗民间手工印染专题博物馆,收藏有晚清时期至解放初期民间蓝印花布印染织物、纺织工具3千余件。

走进蓝印花布博物馆,悬挂的一匹匹蓝印花布,宛若从仕女图中走出的古典美人,清雅脱尘。那大片大片的蓝色,让人瞬间置身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学生们自此有了机会参与蓝印花布博物馆管理,担任馆长、副馆长、讲解员等职务,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既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习日常。

为了使蓝印花布非遗项目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陆瑞兴在无锡华锐实验学校先后收徒6名,亲手传授印染技艺,同时还被聘任为上海东华大学纺织服装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校外),被无锡多家高校聘为校外非遗指导。

传承,因为融入发展、进步的元素而有新的生命力。为了充分发掘利用非遗文化资源,积极讲好非遗故事,激发文化自信,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力量,陆瑞兴将自己收集的所有藏品和资料整理归纳,撰写《蓝印花布,正在消逝的“活化石”》,发表于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杂志,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补充材料。其撰写的《无锡民间蓝印花布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民协第五届民间文学青年论坛金奖。

陆瑞兴创建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坚持公益展览,免费开放的原则,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青少年观众上万人次。博物馆坚持不断创新的理念,开门办馆,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中国老一辈博物馆界的泰斗,如南博的老院长宋伯胤老先生,南艺的张道一教授等对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作指导和建议。同时,还将部分展品构成可移动展览,到无锡各小学中学进行巡展,将非遗搬上课堂。陆瑞兴也应邀走上学校讲坛,进行非遗传承的演讲,足迹遍及无锡十多所大中小学校。

2006年6月,美国康涅狄格州传统印染艺术学会额尔金·博那丁三世会长访问蓝印花布博物馆,订立了缔结友好民间组织议定书;2007年1月—4月,由蓝印花布博物馆主办的《中国传统印染艺术展》在美国康涅狄格威汉姆纺织历史博物馆展出,美国当地电视台、报纸杂志纷纷报道;2017年,新西兰前教育部长卡特先生参观了蓝印花布博物馆,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2018年,华锐师生围绕蓝印花布发展历史自编自导《蓝白之美》,获得广泛好评;同年,华锐师生访问加拿大叶氏学校,展示学生蓝印花布作品,让外国师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无锡市民间组织将本土传统文化引上国际舞台做了有益的尝试。

用“一盏茶”激活非遗传承

“太湖翠竹”在不少茶客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钱桥正是“太湖翠竹”的品牌原产地。绿茶“太湖翠竹”的制作技艺诞生于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舜柯山、鸡笼山一带。此地三面环山、脉络绵亘,山明水秀、林木葱郁,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具有培育高质茶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唐朝诗僧皎然曾作诗《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一首:“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古诗中的“归客龙山道”讲的就是唐代“茶圣”陆羽在钱桥一带隐居的故事,此诗也为当地自古产好茶提供了相关验证。

“太湖翠竹”的种植原则是“好景出好茶,管理出效益”。数百亩的茶田郁郁葱葱,无污染,整个种植范围的山体植被茂盛,土壤保水性能良好,这都是有机茶叶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种植时,实行茶叶和树木套种,即一排茶隔一排树,树高挡尘土风沙,更能抵挡病虫入侵,改善生态环境。

“太湖翠竹”的制作技艺由无锡市高级农艺师顾轩强于1987年始创,选用的是国家级良种福丁大白茶。每炒制500克成品的“太湖翠竹”需要3万余个嫩芽,“太湖翠竹”泡制后茶叶外形扁似嫩竹芯叶,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滋味鲜醇,香气清高持久。

多年来,“太湖翠竹”连续获得“陆羽杯”“中茶杯”等名特茶评比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作为一种非遗活态传承项目,目前“太湖翠竹”制作技艺已由陈勤南(无锡好人)传至第二代传承人陈强,并于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三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