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本生就业会这么难?

2021-07-19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原创 谦逊好学盛老师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社会热点25#二本1 

◎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谦逊好学盛老师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2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随着这些年大学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飞速增长。 

尤其是最近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幅达到了6.6%,2020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达到400万,985、211毕业生只有20万左右,一本毕业生大约为132万,而二本毕业生足足有268万。 

◎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预计到2025年破千万 

可以说,这268万二本学生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最基本却又被长期忽略的底色。 

如果给二本学生绘制一张画像的话,大概是,他们大多出身平凡,来自于不知名的小地方,父母务农或是外出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可能有好多个早早辍学打工的兄弟姐妹。他们可能是当地学校的中等生,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后,才来到了大学,他们是村里每年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是同辈里的佼佼者。他们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带着家里人的殷切希望,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前往陌生的城市求学。希望毕业后能找份稳定赚钱的工作,将来能在城市里扎根,能够实现阶级跃升。 

二本学生的人生历程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普遍的成长路径。 

但在目前极度内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已然被用人单位分成三六九等,毕业生们就像刚出厂的货物,被简单地分成“世界知名的顶尖高校>985、211>普通大学>不入流大学>专科”等种类,不同级别的院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就业层次和薪酬待遇。 

虽然也有少数幸运儿能够找到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但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人只能在市场中去努力争取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二本学生为主体,对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和大家做一个探讨。 

◎ 二本学生的就业困境 

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群体,就业难成了一大问题。 

◎ 2014~2018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并且均在持续下降。读研的比例为16.8%,在家待业或准备考研比例达到了7.5%。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作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底盘,在普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二本学生们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根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显示,最典型的求职难用户画像是在二本毕业、户籍地在三四线城市、在一二线城市求职的单身男性,足足有21%的人找工作非常困难。 

◎ 最典型的求职难用户画像,是你吗? 

具体而言,除去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个别就业率跻身百强的二本院校,大多数二本毕业生往往只能作为一本院校的补位进入就业市场,其就业率几乎依仗于行业的容纳量。 

如果行业正处于红利期,需要大量的从业者,那二本学生也能分到一杯羹。但是如果该行业容纳量不大,不需要那么多从业者,或是需要一定准入门槛,那二本学生就会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困境,最后要么考研要么专业进入其他低门槛的行业,不然毕业即失业。 

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达到了93.1%(就业率包含升学,下同),其中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软件工程就业率高达96.8%,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在就业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就业率最低的法学只有85.1%(哲学样本太少没有包含在内),不仅因为有司法考试这一行业壁垒,而且在实际就业中对个人能力和毕业院校设有一定门槛,就导致很多二本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 说明国内互联网市场还在不断扩张,相关公司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当然年龄最好在35岁以下 

除此之外,像市场需求量本就不高的历史、文学、艺术、农学等专业,在扩招大潮之下,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相关专业的二本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步履维艰。 

以河南某二本理工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437名2019届本科毕业生为例分析,2019届毕业生升学人数为49人,工作人数为273人,整体初次就业率为73.68%,被“受雇工作”的比例为62.47%。该院下属三个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工作。 

其中就业率最低的汉语言文学就业率为69.89%,269名毕业生166人找到工作,被“受雇工作”的比例为61.71%。而就业率最高的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为90.91%,但55名毕业生中实际选择就业的也只有38人,被“受雇工作”的比例为69.09%。 

根据就业分布来看,该院系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在中小企业,以房地产公司、科技公司、服务业居多,能找到完全对口工作的比例只有大约40.65%,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只有18.42%的毕业生在社会工作机构工作。 

◎ 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已成为广大本科毕业生的普遍选择。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77万,相较于去年,增加了26万人。从2016年至2021年,我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涨幅接近113%。 

综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二本的非优势就业学科,不仅整体就业率和“受雇工作”比例不高,而且考研等继续深造也并不容易。同时由于专业性要求不高,市场需求量不大,就导致大多是非对口就业。 

以上数据还是基于就业面广泛的“万金油”专业,对于处于“天坑”专业的二本学生来说,就业更是巨大的挑战。 

◎ 2020年上半年美团骑手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24.7%,但45.7%的骑手月收入在4-8K之间,仅有7.7%的骑手月收入在8k以上 

根据2020年《美团骑手就业报告》显示,295万美团骑手中本科生占骑手总量的比例达到了5.76%,足足有17万人,这就说明很多二本毕业生只能选择转行做送外卖这样几乎无门槛的工作。 

◎ 二本毕业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原因就是部分院校的盲目扩招。 

从1999年开始扩招时,本科招生数为94万,到2020年已经达到了431万,足足翻了两番。 

虽然扩招一方面大幅提高了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让很多的青年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促使我们国家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扩招速度快过社会发展速度,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导致大学生人力资源过剩,在就业中形成买方市场。 

◎ 图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录取情况 

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往往设置更高的学历门槛,造成人力成本的无效增加,使就业环境更加内卷。 

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77万,比2019年直接增长了36万,涨幅到达10.6%,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前文中提到的某理工学校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就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考研,可见很多学生是不得不去考研,这就是“过度教育”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二本学生首当其中受到影响,他们的就业生态位被原本更高学历的人所挤占,他们要么再往下迁徙,要么只能考研提高自身教育背景,但无论哪一种选择,个人承受的压力都是巨大的。 

同时,在扩招大潮中很多学校步子迈的过大,一味追求扩招人数,让本就不足的教育资源更是捉襟见肘。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本科普通学校的师生比已经降低到1:17.42,接近一小半的211院校都降到1:20,而国外一流大学的师生比则在1:6到1:13.6之间。 

◎ 图/网络 

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本科教育质量下滑,教育质量提高速度远远不及扩招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本科越来越水的原因之一。学校指定的培养计划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无法从大学教育里获得多少知识,学到的也只是陈旧脱节的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最后导致同时出现行业“用人荒”和毕业生“求职难”的吊诡现象。 

而且很多专业的扩招违背市场需求。 

就拿法学来说,如今早已不复当年“铁饭碗”的美名,根据《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2020年中国只有34.2%法学专业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岗位,转行从事销售行业高达10.2%。然而全国目前有620多所高校开设法学,不少都是近年新设立的,每年输送近10万毕业生,远远超出市场需求。 

虽然对四院五系的毕业生来说仍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对于广大普通二本毕业生来说,他们是在一个充满阶层壁垒的过剩市场中步履维艰。 

除此之外,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外加机械土木两大护法,本来就已经是就业天坑,很多重点大学毕业生都面临就业难困境,二本学生的困境可想而知;此外,还有物理、数学偏研究向的基础学科,都在保持扩招势头,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和市场需求错误,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浪费,大量学生付出了时间、金钱的成本,却仍然找不到工作。 

◎ 二本毕业生就业难的出路 

1917年,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本来的宗旨便是研究学术,这也是为什么会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分开来的原因。 

但在如今的大学环境下,做学术已经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对于90%以上的大学生来说,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所希望学习的是在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技术。 

同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二本学校来说,其实并没有做学术的能力和资源,既然如此,就应该将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就业上,当下几所就业率进入中国大学百强的二本院校就已经证明了,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就业才是硬道理,哪怕是二本学校只要就业好就会被社会认可,就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录取分数比某些211都高,这就是大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然而现在绝大多数二本院校甚至一本院校仍然保持着一直僵化的惯性,对于那些并不好就业的绿牌专业照样保持扩招,按照陈旧过时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老师上课只要照本宣科把课本念完,就如同流水线般批量生产着学生,也无怪乎现在社会对大学的评价越来越低,这是对学生对社会的不负责。 

对于学校来说,首先就应该对于就业率低的专业逐步缩招裁撤,今年教育部就批准撤销了518个高校专业,因为很多专业并不需要那么多人,你一个二本学校本来教育资源就不足,开了这些专业也无法将其打造优势专业,最后就是耽误学生、浪费教育资源。应当集中资源打造优势专业,而非热衷于在理工科学校开设文科专业,在医科学校开设理科专业。 

其次,在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一定要和就业接轨,保证学生拥有专业工作能力,这样才能让企业获得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解决“用人难”和“就业难”,这一点在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就很明显。 

◎ 连日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一则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引发网友热议。据统计,“一线生产操作岗”录取的135人中硕士学历达41人,占录取总人数的30%。由于卷烟厂的配额生产制度,加之福利待遇好,这导致不少名牌大学,甚至高学历人群争相竞争,有些岗位甚至比公务员还难考。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加强就业保障,这不仅包括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还要通过法律手段去保护毕业生的就业公平权,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57.22%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户籍、学历、专业或健康等方面的歧视,特别是二本工科女大学生群体,是遭受就业歧视的重灾区,往往难以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最后,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要认识到择业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早做谋划,在当下不论是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就业,都要经历巨大的竞争,在对自身能力和个人意向做出理性判断后,再提前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有很大胜出的概率。 

◎ 结语 

现在,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接近尾声,针对现在各种志愿填报“避坑建议”,武汉大学的邓红兵教授义愤填膺地跳出来,写了一封《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呼吁“我们的家长,不要给孩子们挣钱的压力,读书绝不是以发财为目的”、“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的确,高等教育目的是去探索研究,但那些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的二本学生们,他们不仅要去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还要赡养老去的父母、帮衬打工的兄弟姐妹,他们有“创造生活”的资格么? 

(END) 

原标题:《为什么二本生就业会这么难 | 循迹晓讲》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