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乌镇名人——王会悟

2020-04-27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王会悟 (1898-1993)

  • 王会悟,1898年7月生于浙江省桐乡青镇。父亲王彦臣,晚清秀才,禀性耿直,设塾授徒,以修束养家。后应植材高等小学聘请为国文教员,曾教过茅盾《礼记》。

    王会悟自6岁开始接受父亲王彦臣的启蒙教育。辛亥革命后,王会悟曾就读于嘉兴师范学校,但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返乡后,办了一所小学,后来因学生增多,原有的课堂不能容纳,便向邻近的宝阁寺和尚借用一间殿堂,独自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在女子小学里,她开始宣传新思想和倡导新风俗,她鼓励女孩剪辫子,反对童养媳和女子缠足的陋习。

    1918年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入外国教会所办的湖州湖郡女塾攻读英语,在女塾中,她最喜爱的课外书本是《新青年》杂志。她大胆给刊物主编陈独秀等人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刊物所宣传的思想。陈独秀在回信中高兴的写道:“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1919年,王会悟独自到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经上海学联介绍,到了黄兴夫人徐宗汉那里,安排在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在这里,她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湖南人李达。当时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留日学生总会代表,回国办事,与女界联合会有工作联系。在多次接触中,李达的崇高信仰和渊博的学识,使王会悟十分敬佩。王会悟的工作热情和对新思想的追求,也使李达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于1920年下半年结为伉俪。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之前,正是由于与李达的结合,使王会悟得以参与“一大”的筹备工作。从会议的选址、代表的住宿、会务等都是由她操办的。开会途中,由于受到特务的干扰,王会悟提议到距乌镇二十多公里的嘉兴继续召开,并先行赶往嘉兴安排一切。她先到市区张家弄鸳湖旅馆包租两间客房,作为代表歇脚之处,又托旅馆账房代雇了一艘中型画舫式游船,还预定了一桌酒菜。待到代表们乘早班车从上海抵达嘉兴,王会悟已在车站迎接。

    为了确保会议安全进行,王会悟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她让船主把船撑到离烟雨楼东南方向二百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围坐在八仙桌前安心开会。她自己则装扮成歌女模样,坐在船头望风放哨,充当会议的“哨兵”,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

    在王会悟的精心照料下,按照事先确定的“以一日之长开完大会”要求,会议从中午11点左右开始到傍晚结束,一直进行得很顺利。王会悟为“一大”的顺利召开,为中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初,因李达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王会悟非常高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更觉精神振奋。1980年,李达被平反时,她已是八旬高龄,为中共党史、妇女运动史、中共“一大”会址介绍和家乡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当时中共“一大”代表已先后作古,王会悟成了当时唯一的知情人和见证者。

    王会悟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是她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终年96岁。


 
 

网站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新江南网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新江南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yin040310@sina.com)删除!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